(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孔嘉敏 通讯员 顾佳辰 摄影记者 闫拥洲 部分图片由嘉兴港务提供
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拂过嘉兴港繁忙的码头。巨轮汽笛悠长,桥吊起落井然,一艘艘货轮正劈波斩浪,驶向深蓝。
从内河支线到全球直航,从单一装卸到综合物流,从区域配角到枢纽主角——嘉兴港已超越昔日定位,实现向辐射全球的现代化深水枢纽的精彩蜕变。今年前三季度,嘉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7亿吨,同比增长3.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26.3万标箱,同比增长18.8%,增速位列全省沿海港口之首。
如今,这座“东方大港”正凭借“前海后河”的天然禀赋,向世界一流强港迈出坚定的步伐。
激活海河联运新动能
站在嘉兴港乍浦港区D4泊位上,巨大的桥吊巍然耸立,如同钢铁巨人般有条不紊地将集装箱装载至一艘货轮上,卡车在码头上穿梭不息。这里是浙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和对外贸易主通道,是嘉兴港承接海运主力的前沿阵地。
在与D4泊位咫尺之遥的乍浦港区二期内河港池,生动演绎着“河海相连”的独特场景。一艘艘满载货物的千吨级内河船舶从这里缓缓驶出,经由密集的内河航道网络,直抵长三角腹地。这里没有海运码头的巨轮磅礴,却以川流不息的节奏,展现了嘉兴港作为“毛细血管”的强大集疏运能力。
海河联运是嘉兴港手中的一张“王牌”。为了打好这张“牌”,嘉兴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提高内河航道通航条件,改善外海进港航道,积极推进“公转水”“散改集”,锻造交通运输的长期增长动力和发展优势,集装箱海河联运迈入发展快车道。
过去,当长山河老桥限高仅5.5米时,三层集装箱船只能望河兴叹。随着浙北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工程启动,航道升级按下快进键:乍浦塘段9.5公里航道按Ⅲ级标准改造,净空提升至7米;湖嘉申线航道拓宽至60米,千吨货轮得以直抵上海黄浦江。
“据测算,海河联运单位货物运输成本仅为公路的1/3、铁路的1/2。以千吨级船舶为例,单航次运量相当于50辆卡车,物流成本直降40%以上。”嘉兴港务集装箱业务部主任赵忠明介绍。目前,嘉兴港务已开通内河航线42条,其中8条“精品航线”实现每日4到5班的高频运营,形成了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物流运输模式,为区域经济提供支撑。
如今,港与城、港与企,正通过一张有形的海河网络,前所未有地紧密连接。
织密扩容全球航线网
今年6月,巴拿马籍“KAWALIFT”轮鸣笛驶离乍浦港区,载着400个集装箱的涤纶丝货物驶向沙特阿拉伯吉达港,标志着嘉兴港首条地中海航线正式开通。这是嘉兴港第9条国际班轮航线,也是首条走出亚洲的远洋航线。
今年7月,名为“蓝宝石”号的巨轮载着225盘重型石油管、工程车及精密配件,从嘉兴港乍浦港区直航委内瑞拉,标志着嘉兴港首条南美直航航线正式开通。这条南美直航航线的开通,不仅刷新了嘉兴港的国际航线版图,更是向世界级港口迈进的关键一步。
嘉兴港的“全球航线图”在不断扩容。2025年4月,泰越线升级并新增柬埔寨西哈努克港挂靠;5月,首次开通菲律宾马尼拉直航;6月,首条红海航线顺利开通;9月,“乍浦—东非贝拉”集散同船业务落地。目前,嘉兴港已形成覆盖日韩、东南亚及地中海的国际航线网络,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万标箱,正以蓬勃发展的姿态,成为浙江对接共建“一带一路”的海上新支点。
“现在东南亚航线一周3班,每周能保障3000标箱以上的舱位,还有1000吨东南亚水果进港,加上新增的帝王蟹业务,码头24小时连轴转已成常态。”赵忠明的声音里透着满满的干劲。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嘉兴港务不断提升物流保障能力。“我们将在省市各级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引下,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不断提供优质高效的港口物流服务。例如,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制定出台了‘惠企八条’,有效缓解了外贸企业面临的阶段性困难。下一步,我们仍将继续深入走访,了解企业经营上的难点与需求,制定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将助企纾困与港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赵忠明表示。
绘就一流强港新蓝图
嘉兴港的崛起,背后清晰可见嘉兴港务奋斗的足迹。
2017年5月,伴随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整合的潮声,嘉兴港务党委成立大会的掌声穿透时空——海盐、乍浦、独山三大港区如明珠串链,托举起打造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的雄心,让昔日散点布局的“小码头群”蜕变为年吞吐量超亿吨的现代化港口集群。
作为码头运营方,嘉兴港务经营区域涵盖嘉兴港独山港区、乍浦港区、海盐港区。已建成外海万吨级及以上生产性泊位27个,已利用岸线5871米、内河500吨级泊位64个,配套陆域面积约4853亩,相应配备有桥吊、门机、龙门吊等大型设备百余台。
在战略推进中,嘉兴港务以务实举措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通过优化物流通道,为企业设计最佳物流路径,最大限度节省成本;主动对接宁波舟山港,借助其国际港口的全球化运营优势,将国际干线链接至“家门口”;围绕地方特色产业,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三个最”营商环境,推动冷链、进口水果等产业落地发展;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瞄准未来先进物流模式,大胆开展先行先试,氢能等绿色能源在港口的使用已形成一定规模。
面向未来,嘉兴港务正紧紧围绕浙江省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部署,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建设。目前嘉兴港独山港区B21/22、B25/26及独山Ⅱ号内河港池已正式投用,新增了外海年通过能力125万标箱、内河年通过能力43万标箱。接下来,随着港区功能的不断优化调整、智慧港口建设的加快推进,嘉兴港的整体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力争提前实现年集装箱吞吐量500万标箱的目标。
面朝大海,河通未来。嘉兴港正从传统的“通道经济”向高质量的“枢纽经济”跃升,一个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临港产业生态体系已悄然成形。
从“单腿跳”到“双腿跑”,看见枢纽能级之变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陈桥生:
我了解到,过去嘉兴港主要承担货物出海功能,可以说是“单腿跳”;如今,来自全球的进口货物同样能经由这里,通过发达的内河网络源源不断地输往内陆腹地,真正实现了进出口双向协同的“双腿跑”。这种功能的跃升,不仅仅是物流路径的简单增加,更是港口能级与区域辐射力质的飞跃。这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人赞叹!
一水相连,共期合作新篇
泉州晚报社会新闻部主任徐佳灵:
第一次站上嘉兴港的码头,感觉非常亲切!我了解到,这里竟然有一条航线直通我们泉州,仿佛一座无形的海上金桥将两地紧密相连,这让我感到特别开心。基于这样便捷的物流通道,我由衷地期待未来泉州与嘉兴能在经济发展领域拓展更大的合作空间。无论是产业互补、商贸往来,还是文化交流,都可以借此“水到渠成”。相信两座沿海城市能够携手并进,共同书写港通天下带来的发展新故事。
物流“毛细血管”畅通,方见发展“大循环”
南通报业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龙军:
嘉兴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将“主动脉”与“毛细血管”完美打通的智慧。巨轮与千吨级小船在此无缝衔接,构建起一张高效低成本物流网。这种海河联运模式,也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可持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