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 “DeepSeek时刻如今成为常态了吗?”彭博社18日的一篇评论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提到,投资者已经接受中国人工智能(AI)团队能以更低成本达到前沿能力这一事实,越来越多的美国初创公司也正悄然基于中国AI模型进行开发。今年以来,DeepSeek、豆包、Kimi、千问、文心等中国AI大模型成了国内外媒体上的“常客”,其背后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应用路径引发学界和产业界关注。“硅谷不愿承认,但情况显而易见:我们正在目睹一场全面的千问恐慌。”有国际分析人士直言,中国AI大模型的实力正在引起硅谷的“恐慌”。中国的AI大模型产业目前格局如何?技术能力和影响有多大?年初“DeepSeek时刻”的指针如今拨向何处?《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调查。
国民级AI爆发期预计出现在明后年
随着国内人工智能(AI)市场从“百模大战”迈入差异化竞争新阶段,一批覆盖生活、办公、产业的AI应用脱颖而出。根据公开报道,在11月13日举行的2025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了原生全模态文心大模型5.0,支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截至2025年9月底,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大模型文本单位)调用量已突破30万亿,相比今年5月底增长超80%;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大模型也在教育、医疗、汽车、办公及情感陪伴等多个领域均有探索……
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问”(Qwen)项目,进入AI to C(消费端)市场。据介绍,千问已经展现出一定的办事能力。比如,一句指令就能让千问APP几秒钟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并制作成几十页的精美PPT。据透露,阿里巴巴正在计划将地图、外卖、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APP,让千问具备更强大的办事能力。
“这次发布的千问APP是一个初级版本,将用最先进的模型,打造一个‘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阿里千问团队负责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除了聊天足够聪明外,“能办事”将是千问APP的一个重要发力方向,千问APP的目标是“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该负责人表示,随着AI技术的深入发展,普罗大众能接触到的C端应用正成为AI落地关键领域,AI绝不仅限于会讲几个冷笑话、生成几段娱乐视频,而是将融入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类新的生产力工具。
国产AI大模型不仅服务本地用户,同时也凭借创新力和成本优势加速“出海”。MiniMax(稀宇科技)的AI视频生成平台“海螺AI”受到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用户的欢迎,迄今已帮助全球用户创作超3.7亿个视频。该公司副总裁严奕骏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他们的产品都是基于自主研发的多模态通用大模型。在以色列,基因检测技术公司MyHeritage借助MiniMax的视频生成模型,仅凭一张二维照片即可完成人脸3D重建,并智能补全眨眼、微笑等自然微表情,让尘封的老照片重新焕发生命力。再例如,全球知名广告营销公司S4 Capital/Monks(摩课士)借助MiniMax的大模型,让过去需要耗时数日的提案构思与初稿生成,如今在分秒内即可完成,让设计团队真正实现了创意的“光速”孵化。
严奕骏说,中国AI企业想要出海,相对于产品而言,需要先“练好基本功”,深耕技术是基本条件。只有技术进步,商业模式找到好的循环,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长期发展、立足世界的公司。“目前,中国企业在技术上与海外顶尖AI公司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中国丰富的场景资源与完备的产业体系,是人工智能发展落地的天然试验场。中国企业通过不断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底层技术层面攻坚克难,可以推动AI普惠全球。”
近年来,国产大模型越来越好用,高质量的大模型百花齐放。科技巨头乃至初创企业都在追求打造一款普遍适用的“国民级”AI应用。一位人工智能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国民级AI应用的爆发窗口期预计将在2026年下半年至2027年中期开启。专家说,目前的AI应用虽然月活数据亮眼,但更多呈现出“强工具属性、弱生态黏性”的特征,尚未达到微信或抖音那种嵌入社会运行机理的国民级地位。
该专家认为,AI应用需要软硬件协同进化的成熟度,真正的爆发点要等待端侧AI硬件(AI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的渗透率突破30%,“届时算力成本将大幅下沉至终端,且模型能力足以支撑全天候助理而非仅仅是问答框,达到类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Phone 4时刻’。”专家进一步表示,预计未来18个月是各类垂直应用残酷的淘汰赛,之后才会产生具有网络效应的超级平台。
专家还表示,许多AI应用的首月用户流失率高达80%甚至90%,根本原因在于产品未能从“好玩”进化为“有用”。“国民级应用不仅要能陪聊,更要能准确无误地执行长链条任务。只有当AI从一个‘能写诗的文科生’进化为‘不仅不出错、还能帮我搞定报销流程的执行官’时,用户黏性才会发生质变。”
面对中国AI发展,硅谷究竟在恐慌什么
近日,中国科技企业阿里巴巴基于其最先进的大模型发布的一款消费级APP——千问在全球科技界引发轰动。不少科技媒体形容:其性能可对标ChatGPT,不过其应用已超越普通聊天机器人范畴,而是作为一个AI智能体“协助用户在淘宝完成购物决策,通过高德地图规划最优路线,将前沿AI能力与成熟的商业生态深度融合”。这让硅谷的AI科技企业“坐立难安”。
从DeepSeek到阿里巴巴,中国科技公司正在迅速发布先进且经济高效的开源AI系统。彭博社报道称,早在千问应用面世前,其开源系统就已吸引大量全球开发者转向,对OpenAI与Anthropic等硅谷公司的付费商业模式构成直接挑战,“千问恐慌”已埋下伏笔。
据彭博社报道,硅谷一些知名企业家和开发者已开始用中国产人工智能模型取代美国产模型。风险投资家查马斯·帕里哈皮蒂亚在一档播客节目中透露,其合作企业已转而使用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Moonshot AI)旗下的Kimi K2模型。爱彼迎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切斯基指出,其客服助手依赖于十余种人工智能模型,其中阿里巴巴集团的千问系列占据主导地位。此外,由OpenAI前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创立的初创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在其技术文档中也承认,阿里巴巴的千问3系列是其灵感来源。亚马逊也承认,正在用千问开发下一代送货机器人的模拟软件。学术界顶尖机构也正在采用中国的千问模型,斯坦福大学的李飞飞研究团队,花费不到50美元,用阿里通义千问的Qwen2.5-32B-Instruct构建了顶级推理模型s1。
根据开源社群平台Hugging Face上的数据,2025年,千问的累计下载量达到3.85亿次,超越了Meta的Llama系列(3.46亿次)。此外,近期发布的新语言模型中,超过40%基于千问架构。随着千问等中国开源模型成为实验、原型和早期产品的支柱,科技界对其依赖正不断加深。这一趋势彻底挑战了美国在AI领域长期领先的固有认知,不安情绪开始在硅谷蔓延。“硅谷不愿承认,但情况显而易见:我们正在目睹一场全面的千问恐慌。”印度营销专家图尔西·索尼11月15日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中国科技媒体“pandaily”评论称,“曾经保护美国人工智能领先地位的技术护城河正在出现裂缝。”
媒体分析认为,就跟今年初DeepSeek出现带来的影响一样,当全球开发者发现,他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性能足够好的AI模型和运算能力时,“技术最先进”的重要性就会被“性价比最高”取代。美国《商业内幕》12日引述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的话称,“世界不可避免地将转而采用中国AI模型。”施密特表示,美国最大的模型是闭源的,而中国最大的模型是开源的。因此,绝大多数没有西方国家那样雄厚资金的政府和国家最终可能都会采用中国模式。
千问的崛起在美国引发了更广泛的战略反应。最具代表性的举措当数“美国真正开源模型计划”(ATOM)的启动——该联盟汇聚了行业领袖与研究人员,倡议整合政府与民间资金支持以及制定赶超千问与DeepSeek的技术路线图,以推动美国重掌开源人工智能主导权。
与此同时,这种恐慌还蔓延到政治领域。英国《金融时报》11月14日引述一份美国白宫备忘录报道称,华盛顿指责中国科技巨头阿里巴巴为中国军方针对美国境内目标的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对此,阿里巴巴发表声明说:“有关内容的断言和影射完全不实。我们质疑匿名泄露者的动机。《金融时报》也承认无法核实泄密内容。这显然是一场恶意公关行动,其幕后黑手意图破坏中美近期贸易谈判的成果。”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也驳斥了报道内容,并表示中国依法反对并打击一切形式的网络攻击。
当焦点持续关注AI竞赛的输赢时,有分析人士指出,硅谷初创企业对中国AI模型偏好的转变,凸显全球AI领域竞争格局与市场逻辑的演进。台湾《电子时报》称,“尽管地缘政治紧张犹存,但在技术路线选择中,与性能表现、成本效益及开源程度相关的现实考量正显现出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中国AI:从“同质化竞争”到“差异化突围”
彭博社近日刊发评论文章讨论了一个问题:“DeepSeek时刻”如今已成为常态了吗?文章认为,中国的AI实验室似乎总能凭空出世,在芯片和预算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缩小与硅谷企业大模型的性能差距。那么,中国企业的AI大模型在与美国科技巨头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
美国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中美顶级AI大模型性能差距大幅缩至0.3%,接近抹平。彭博社援引杰富瑞投资银行分析师的话报道称,虽然中国超大规模AI企业在2023年至2025年间的资本支出总额比美国同行少82%,但多项分析显示,双方最佳模型的性能差距如今已微乎其微。
中美AI大模型竞争格局在过去一年中出现显著变化。一位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大模型专家表示,过去一年最显著的变化在于竞争维度的升维,中国企业不再盲目跟随美国“大力出奇迹”的烧钱模式,而是开辟了基于算法优化的第二战场。中国AI大模型产业出现一种质的变化,即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突围”。他表示,以DeepSeek、阿里千问系列为代表的中国大模型,在2025年初通过架构创新,成功证明了可以用美国同行10%的算力成本实现其90%甚至95%的性能。这种变化意味着格局已由“落后的追赶”演变为“高端守正、中端出奇”的态势。虽然美国在探索AGI(通用人工智能)无人区的绝对前沿仍有6到12个月的先发优势,但在模型落地的性价比和工程化速度上,中国已构建起某种程度的“反向护城河”。
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美国贝尔实验室院士毕奇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为止,美国主流企业大都采取闭源策略,而中国主流企业多采取开源策略。阿里千问团队负责人表示,美国AI企业在数据中心、模型能力、闭源产品的全球竞争中领先,但中国AI企业一直坚持打造开放、专业、实用的AI生态。
该大模型专家表示,美国科技巨头当前的战略侧重点在于“封顶”,即不计成本地堆叠数千亿美元的算力集群,试图通过穷举算力来验证“缩放定律”(用来描述模型性能如何随着模型大小、数据集大小和计算资源的增加而变化——编者注)的下一个数量级,其目标是AGI。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战略侧重点在于“铺地”,即争夺场景渗透率和推理成本,致力于在应用层通过极致工程化打破商业落地的成本悖论。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的模型“话说得更漂亮”,而是谁的模型“事情办得更靠谱”。技术焦点将集中在“系统2”(System 2)思维能力的构建上,即让AI具备类似于人类慢思考的逻辑推理、自我反思和纠错能力。他认为,美国的优势在于拥有最先进的GPU(图形处理器)集群和最顶尖的算法科学家,短板在于高昂的能源和监管成本导致商业闭环困难;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工业与消费场景数据以及极强的工程落地能力,短板则在于底层算力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原始创新算法的路径依赖。
本周二谷歌发布的Gemini 3 Pro模型超越了OpenAI的GPT-5.1,登顶人工智能基准测试公司Artificial Analysis的“智力指数”榜单。而中国企业月之暗面的Kimi K2 Thinking模型排名第三。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刊文分析称,未来数年,中美将齐头并进探索人工智能前沿领域,任何一方都不太可能获得决定性优势。中美顶尖AI大模型性能差距缩小将成为常态。
目前,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已使中国AI大模型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在技术竞争和地缘格局日趋复杂的未来,下一步迈向哪儿十分关键。上述大模型专家对记者表示,中国AI大模型“走出去”必须通过差异化的地缘政治经济策略来实现。他分析道,欧美市场目前构筑了极高的数据隐私与价值观监管高墙,直接进入不仅成本高昂且面临地缘政治风险。潜在的黄金场景在于东盟、中东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该专家提到,中国企业“走出去”路径打法应当从输出“单一产品”转向输出“生产能力”,即提供“主权AI”解决方案。这包括了“底层算力基础设施+开源模型基座+本地化数据训练工具”的打包服务。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杨沙沙 环球时报驻美国、新加坡特约记者 冯亚仁 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