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强 以当地自来水为“底料”造“海”,加磷、钾等10余种微量元素精准调配,最终模拟出与海水成分相似的养殖水源品质佳 “陆养”耗儿鱼,鱼肉不会出现杂味,且能鲜活直达餐桌,不会出现冷冻导致的肉质发柴、鲜味流失问题产量大 满状态运行下,基地一年能出产三季,一季能产12万斤—15万斤耗儿鱼□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行晓艺 文/图 俗称“耗儿鱼”的马面鲀,是川渝人吃火锅的常点菜。但很多人不知道,以往,耗儿鱼都是从深海捕捞后,经冷冻等处理再冷链运输至内陆。 如今,在川渝吃上新鲜的耗儿鱼将成为现实——成都彭州人工造出一片“海”,年底,第一批“成都产”耗儿鱼就将从这里“蹦”上川渝人的火锅桌。海鲜怎么“陆养”? 技术助力人工“造海” 11月19日,位于彭州市葛仙山镇的四川蓝色粮仓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基地,40多个排列整齐的巨大养殖桶内,数十万尾耗儿鱼在“海水”中茁壮成长,微滤机、蛋白分离器等设备高速运转。 海鲜怎么“陆养”?“其实就是利用相关技术,‘造海’养殖耗儿鱼。”基地负责人侯传哲说。 “水是关键。”侯传哲介绍,基地以当地自来水为“底料”,加磷、钾等10余种微量元素精准调配,最终模拟出与海水成分相似的养殖水源;同时,实时调控水体温度、溶氧与洁净度等指标,打造适宜耗儿鱼生长的环境。 “为了保证耗儿鱼的养殖全程可控,我们的鱼卵都是自己繁育、孵化,待其在幼苗池长到2个月时,再移到成鱼池(养殖桶)继续养殖,直到长成上市。”侯传哲介绍,“我们给耗儿鱼喂食南极磷虾、小虾米等,这类饲料营养丰富,不仅能促进生长,还能让鱼的肉质更有弹性,吃起来更香。” 基地同时实现了“变废为宝”。“‘海水’一直在循环,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会及时清理。”侯传哲说,养殖用水一直在流动,废水经过“物理过滤+生物净化”处理后,再投入养殖环节,一池水一天要循环七八次。“过滤时,鱼粪、残饵也被收集压缩,加工成高蛋白饲料原料,实现零排放循环利用。” 据了解,该基地的耗儿鱼从3厘米左右的鱼苗,经4个月左右养殖,长到约2两重、10厘米长就可以上市了。满状态运行下,基地一年能出产三季,一季就能产12万斤—15万斤耗儿鱼。基地为何选址成都?“把产地搬到市场旁边” 对于基地选址,四川蓝色粮仓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志超表示,是基于市场考虑。“耗儿鱼在川渝地区常被用来涮火锅,据统计,西部地区对耗儿鱼的年需求量高达数十万吨,且仍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市场空间大。” 当前,川渝市场上的耗儿鱼多来自国内沿海地区或从国外进口。“耗儿鱼经冷冻和长途运输,肉质和鲜味也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市场上几乎没有鲜货供应。”尹志超说。 此外,当传统的“产地—运输—市场”模式面临越来越高的物流成本和保鲜挑战时,“把产地搬到市场旁边”的选择就充满吸引力。 内陆养出来的“海鱼”,跟冷链运来的“远方亲戚”相比,有啥不一样? 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周剑看来,海捕耗儿鱼,因海洋中天然饵料、洋流、水温变化等,风味更具多样性。“陆养”除通过精准调配微量元素模拟海水,还能调控水温、水质洁净度等,让耗儿鱼生长环境稳定可控,鱼肉不会出现杂味,“且能鲜活直达餐桌,不会出现冷冻导致的肉质发柴、鲜味流失问题。” 除了耗儿鱼,该基地接下来还将养殖更多品类的“海鲜”,如梭子蟹、锯缘青蟹、石斑鱼等。“这只是第一步,未来,我们还将在国内多地搭建更多基地,让越来越多的内陆居民能更方便地吃到更加新鲜的‘海鲜’。”尹志超说。
上一篇:致富路上那抹柠檬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