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郭 屿
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公厕虽小,却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而“女厕总要排队”的现象,正成为城市公共服务中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女厕排队绝非偶然,而是生理差异、规划滞后与执行缺位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生理特点来看,女性如厕平均时间为男性的1.5至2倍,孕期、生理期等特殊阶段需求更甚且常需陪同幼儿、老人如厕,进一步增加了使用需求。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公共设施规划存在明显短板。早在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就明确规定,人流集中场所的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不应小于2:1,但因该标准并非强制性法条,不少地方仍按1:1比例建设,导致供需失衡问题长期存在。
解决女厕排队问题,既是保障女性权益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实践,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甘肃通过地方性法规明确人流集中场所男女厕位比例须达2:1;长沙南站对原有卫生间进行改造,大幅增设女士专用厕位;深圳创新推出“潮汐公厕”,通过可移动隔挡灵活调整厕位分配。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措施精准、落实有力,这一民生痛点完全能够破解。
零散探索还需体系化推进,破解女厕排队之困,需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对于新建公厕,应将男女厕位比例达标作为刚性要求,同时预留“潮汐空间”,以弹性设计应对客流波动;对现有公厕要开展全面排查,通过改扩建、新增临时厕所等方式,加快补齐存量短板;与此同时,应持续推广通用厕间、第三卫生间建设,兼顾母婴、残障人士等多元群体需求,让公共服务更具温度、更显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