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郝亚娟 夏欣 上海 北京报道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按美元计值,2025年10月,银行结汇2142亿美元,售汇1965亿美元。2025年10月,银行代客涉外收入6231亿美元,对外付款5719亿美元。
从跨境资金流动来看,10月跨境资金净流入增多。广发证券(000776.SZ)研报指出,跨境资金回流预计将持续至明年一季度。
与此同时,多家外资投行看好人民币资产,机构投资者也在不断加码配置中国股票。
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研究员李席丰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人民币资产低波动、稳定回报等特点凸显其配置价值。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与便利性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增强,人民币资产将成为国际长期资本多元化配置的重要方向。”
人民币资产更具增长动力
对于我国外汇市场运行状况,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斌表示,10月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有所上升,美元指数总体上行。我国外汇市场继续保持稳健运行态势。一是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10月,银行结售汇顺差177亿美元,环比有所收窄,结售汇更加平衡。企业主体根据实际需求有序开展结汇和购汇交易,结汇率和售汇率与前9个月月均水平基本相当。二是跨境资金流动保持稳定。受国庆中秋假期因素影响,9月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跨境资金小幅净流出,10月跨境资金净流入增多,综合两个月情况看,跨境收支月均顺差为240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资金净流入保持高位,居民出境旅行、外资企业分红派息等跨境支出季节性回落,服务贸易、投资收益资金净流出环比收窄。
李席丰指出,首先,货物贸易项下资金净流入保持高位,为跨境资金流入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环境优化,比如今年出台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吸引长期资本回流。再次,10月中美利差收窄,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相对提升,推动跨境资金流入。最后,国内经济政策相对稳定,外资看好人民币资产,也带动10月跨境资金转为净流入。
“跨境资金流动出现积极变化,由9月份的净流出转为10月份的净流入,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人民币汇率趋于稳定并逐步走强,其次是利率因素。”汇管信息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分析,在汇率方面,年初至今,美元整体呈现贬值走势,截至目前贬值幅度已超过10%。在此背景下,主要非美货币普遍升值。人民币前期表现相对稳定,近期也显现出明显的走强趋势。综合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国际外汇市场走势来看,未来人民币“稳中有升”的总体方向较为明确。因此,此前滞留在海外的部分资金,在汇率预期改善的推动下,开始出现回流态势。
“在利率方面,9月份美联储启动降息,尽管12月份是否继续降息尚存不确定性,但综合多家国际主要金融机构的预测来看,美联储未来仍存在较大可能性进行多次降息。这意味着,此前吸引企业和个人将资金留存海外的高利率优势正在减弱。随着中美利差收窄,资金配置的收益格局发生变化,这进一步推动了跨境资金由净流出转向净流入。可以说,汇率和利率这两大因素共同促成了当前资金流动格局的转变。”赵庆明分析。
星展中国高级投资策略师邓志坚表示,全球正处于新格局的转折点,逐渐从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全球资金逐渐趋向于更具增长动力的市场,中国就是其中之一。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6%,消费贡献率达53.5%。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增速依然领先全球大部分国家,对全球投资者来说,既是一个分散美国投资风险的安全港,也是极具投资潜力的优质市场。加上全球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正在加速采取去美债化和去美元化的策略,因此也同时推动了资金加速流入亚洲以及中国。
展望后续,广发证券研报指出,预计跨境回流对国内流动性的补充预计将持续至明年一季度。从国内来看,中国金融安全性持续改善。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主题演讲提到,未来政策思路要“更好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把握和平衡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提高政策与市场关切的交集度和针对性”,“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法治经济环境”,长期投资中国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逐步降低。同时,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均有助于吸引长期资本回流。从美国方面来看,债务风险持续累积,政策不确定性高企。考虑到中美两国“安全性”的背离,即使中美博弈缓和,套利回报率短期有所波动,跨境回流的趋势可能仍将延续,但年底可能面临购汇额度因素的短期扰动。
境外投资者增持中国股票
外资看好人民币资产,是资金流入的重要支撑。
邓志坚表示,中国经济稳步上升,极具韧性。即使面对全球需求疲软的影响,国家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增强内需之余,也推动经济结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在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方面,全面提升了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中国的出口总额不断创新高,高技术出口总额占全球24%,成为全球最大高技术出口的单一国家,整个欧盟合计也只是略高于中国3%。在政治、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推动之下,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地位逐渐提升。因此,人民币资产也逐渐获得青睐。例如股市,中证A500指数年初至今升幅达20%。
“从去年9月至今,国际投资机构整体上呈现出逐步增持人民币资产的趋势。尤其是在当前欧美股市估值已明显偏高、存在一定泡沫风险的背景下,中国资产凭借相对合理的估值水平和良好的基本面支撑,其配置价值愈发凸显。”赵庆明告诉记者。
外资公募宏利基金方面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强化科技创新定位,将资本市场作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枢纽,进一步凸显了资产市场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一系列稳增长、促创新政策的落地实施,正为国内商品与股票市场带来明确的交易机会。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在公开讲话中表示,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的市值超过3.5万亿元,是A股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展望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推动更多期货期权品种纳入对外开放品种范围,提高外资机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
未来,哪些板块将受到关注和具备配置价值?
邓志坚认为,全球投资者将会在中国的科技、医疗、新能源等领域中寻找优质的成长型企业。尤其是科技方面,虽然海外市场有众多优质科技股,但随着中国和更多新兴市场对科技的需求日益提升,中国加速发展科技上游的整个核心半导体产业链,其发展空间和机遇十分巨大,较海外估值更贵的科技股有着明显的估值优势,而且中国科技股的盈利增速更快。标普500科技指数未来3年的盈利年均增长率为30%,而彭博中国科技指数则高达45%。除成长型资产外,外资还青睐于中国的优质高息企业。标普500指数的平均股息收益率仅有1.2%,中证A500则达到2.1%,而录入大批中国优质企业的恒生指数的股息收益率更高达3%。因此,大批外资已经从去年开始增持中国高息企业。
赵庆明认为,以下三个方向值得关注。首先是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尽管面临逆全球化、贸易摩擦等挑战,但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一流,同时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国际竞争力依然突出。因此,制造业仍是外资配置中国资产时偏好的重点领域。
其次是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券商等。这类机构资产质量较好,盈利能力稳定,资产回报率较高,具备较强的吸引力,是国际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是消费领域。当前中国经济的短板主要体现在内需方面,尤其是消费仍处于恢复和回升阶段,增长空间广阔。随着经济逐步企稳,消费潜力有望释放,部分具有增长前景的消费细分领域,预计也将成为外资关注和布局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