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柯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战略指引。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核心引擎。衢州市作为四省边际农业大市,“十五五”时期需紧扣“产业造血”核心目标,以系统思维重塑农业产业生态,构建“链主带动、科技赋能、数字转型、生态增值”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书写衢州答卷。
一、锚定战略定位,明晰“十五五”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逻辑
“十五五”时期是农业现代化迈向纵深的关键阶段,衢州农业产业发展需立足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三大核心逻辑。
一是坚守“产业振兴”核心导向。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产业振兴,唯有构建可持续的产业体系,才能实现乡村“自我造血”。衢州要跳出传统农业局限,以全产业链思维整合资源,推动农业从“生产端”向“消费端”全链条延伸,从“单一产业”向“多元融合”转型。
二是依托“四省边际”区位优势。立足浙闽赣皖四省交界的地理禀赋,打造区域农业产业枢纽,既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技术、资本外溢,又辐射内陆地区的农产品需求,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产业辐射效应。
三是对标“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抓手,将科技、数字、生态、文化等要素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推动农业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从传统生产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二、全链整合重塑,筑牢乡村产业“造血”根基
“十五五”时期,衢州需打破传统农业分散化格局,以“五链融合”为抓手,构建特色鲜明、优势集聚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一是构建特色产业矩阵,夯实产业链基础。依托“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底座,深化“土特产”全产业链图谱应用,推动柑橘、生猪、水产等传统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同时培育湖羊、蛋鸡、鲟鱼等“单打冠军”产业,形成 “一县多链、全域协同”的发展格局,让每个县域都有特色主导产业支撑。
二是强化链主企业培育,凝聚产业链合力。深入实施“链主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条。鼓励链主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三是完善物流集散体系,畅通产业链循环。针对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痛点,加快建设产业冷链集配中心和产地冷藏设施,打造四省边际农产品集散枢纽。整合县域快递资源、建成冷链仓储配送基地的经验,实现农产品“产地直供”与工业品“触达农户”的双向畅通,为产业循环提供基础支撑。
三、创新驱动赋能,激活产业现代化升级动能
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十五五”时期衢州需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一是推进智慧农业普及应用。在种植领域推广物联网监测、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在畜牧领域推行楼房养殖、家禽叠层笼养,打造“无人农场”“数字渔场”等标杆项目,让智慧农业成为衢州农业的鲜明标识。
二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聚焦种业振兴,建设国家级椪柑良种、四省边际溪流性鱼类种苗等繁育基地,打造特色种业创新策源地。深化“尖兵”“领雁”“三农九方”等农业技术攻关,实施“人工智能+农业”行动,加速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加快现代化农机装备研制应用,重点推进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装备研发,提档升级设施农业,推进“农事服务中心+三位一体”改革。
三是深化数字赋能转型。迭代升级“农业产业大脑”,整合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数据,实现全链条追溯和精准调控。依托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持续壮大“衢州有礼”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为“十五五”+时期品牌价值跃升奠定坚实基础。
四、生态价值转化,拓宽产业绿色发展路径
衢州生态禀赋优越,“十五五”时期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探索“生态+产业”增值路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一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稻鱼共生”“林下经济”等绿色模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绿色产品认证提供坚实支撑,让“绿色”成为衢州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强化“衢州有礼”“钱江源”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动开化龙顶、江山乌猪等地理标志产品走向全国,成为全国标杆。利用地域资源禀赋与非遗文化基因,打造“一村一品”“一域一链”特色标识,以标准化提升品质、以品牌化放大价值。
三是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实施乡村整体运营提升行动,建设未来乡村、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壮大乡村银发经济、赛会经济、宠物经济等新产业,让农业不仅能“产粮”,更能“生景”“生财”。
五、制度改革护航,强化产业持续发展保障支撑
“十五五”时期,衢州要深化农村改革,优化政策供给,破解要素制约,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土地保障。推广土地集体托管、“多田套合”等模式,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落实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二是强化金融精准支持。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地理标志质押贷款”等产品,有效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设立农业产业基金,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产业。
三是健全人才培育体系。实施“南孔精英”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共富合伙人”计划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深化“三农”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培育高层次“浙农英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智力支撑。
四是深化城乡融合与山海协作。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推进“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提升县城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四大承载能力。健全山区海岛县“1+3”帮扶机制,建设“双向”飞地,推行“大镇带小乡”“强村带弱村”模式,带动相对薄弱镇村加快发展。建好用好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指数,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成网、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十五五”时期,衢州要通过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产业强、农民富、生态美”的发展目标,在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为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作者单位:衢州市政府咨询委)
上一篇:谷歌对OpenAI见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