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方瑛 金挺)当千年文物遇见时代新知,当思政课堂搬进历史现场,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近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把思政实践课堂搬进宁波博物馆。在这里,厚重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理论阐释同频共振,探索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新路径。
张陶然和王旭婷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为了开展好实践教学,两人一起设计了“将小我融入大我——宁波博物馆背后的家国情怀认知实践”课。此次教学的对象是40名该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和电商专业的学生,如何让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想听、爱听,让思政课有效果,她们想到了“思政底色、专业特色”。在学校协调下,两位教师又寻来了第三位搭档——该校艺术学院蔡晓勇教授,由他来解读“博物馆设计中的思政元素”,三人在同一实践教学场域下组成了育人共同体。
“大家看,博物馆的造型像不像一艘船?它外墙采用的“瓦爿墙”,是不是很有宁波乡土文化特色?”现场教学一开场,蔡晓勇就以学生所学的专业入手,介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和设计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故事。“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蔡晓勇把这样的职业情怀和理念导入课堂、铺开语境。
随后,课堂转入室内场域,张陶然以博物馆陈列的展品为主线,组织学生与历史对话,从河姆渡文化的史前文明,到唐宋明州港的海上丝路,再到近当代宁波实业的崛起,学生们在交流问答中不断感知中华文明进程、体悟家国情怀。
“近代宁波商人从‘走出去’闯荡谋生,到‘返回来’兴办实业,凭‘诚信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打开局面——他们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更在国家危难之际践行‘实业救国’的使命。这种精神既是宁波的城市基因,更是当代青年必须传承的家国担当。”当大家走进博物馆深处的浙东文化展区,视角又无缝切换到王旭婷身上,她将课堂归焦于学生如何知行合一、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目标提升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希望未来从事设计、电商行业的你们,不要忘记根之所在,以爱国爱乡、匠心做事之情,书写你们大写的青春。”王旭婷说。
一场“专业+思政”的实践教学,让博物馆和陈列在其中的文物“活”了起来。该校党委副书记周树红全程参加了旁听,他表示:“博物馆是地方文化载体的核心价值,专业老师让学生先懂‘馆之意义’,思政课教师让学生再悟‘文之内涵’。这次实践教学,就是一次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通道的尝试,体现了两者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是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原标题: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将思政课堂搬到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