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起,多家代销渠道向客户发出通知:由陈光明亲自管理的睿远洞见价值系列专户将自2025年11月起暂停新老客户申购,恢复时间未定。据多方确认,该系列此前已长期严控规模,新客户申购早已关闭,此次全面封盘意味着连老客户追加通道也被暂时冻结。在行情回暖、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这一动作被外界解读为管理人主动踩刹车、保护策略稳定性的体现。
与此同时,证监会公示信息显示,睿远在11月17日报送了“睿远研选均衡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发起式基金”。这是继2024年上报港股通核心价值混合后,公司时隔一年多再次申报公募新品。专户端“收口”与公募端“上新”几乎同步出现,使得市场重新关注不同类型投资者在产品节奏与资源分配上的微妙感受。
从专户封盘到再报新品
洞见价值系列是睿远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专户产品线,也是陈光明近年来长期管理的核心资产组合。2018年和2021年发行的一、二期均募集逾百亿元,起投门槛从30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并设有3至5年的封闭期。过去两年,该系列在各大渠道均保持严格限额,新客户无法进入,老客户追加也受到限制。
10月中旬起,多家销售机构陆续收到来自睿远的通知:自11月起,新老客户统一暂停提交申购申请。渠道反馈显示,此前的限购已持续较长时间,本次全面暂停更像是对既有策略容量和操作空间的进一步保护,而非基于短期行情的判断。
与专户端的“收口”同步,睿远在公募端的节奏也有新动作。证监会行政许可进度显示,11月17日,睿远上报了“研选均衡三年持有期混合”,而在此之前,近一年时间里公司没有申报新的公募产品。截至目前,睿远公募产品仍为5只,包括成长价值、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港股通核心价值以及两只固收+品种。
在存量产品运营上,睿远也采取了规模约束措施。成长价值、均衡价值三年持有等产品此前均设有申购上限、暂停大额申购等机制,以控制进入节奏。与此同时,公司在11月仍与多家基金销售机构新增合作,将均衡价值三年持有、稳进配置两年持有等纳入更多代销渠道,延续公募端的稳步铺展。
从机构的角度看,专户端侧重策略稳定、公募端维持正常申报与渠道运营,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操作框架。但对外部投资者而言,这种同时收紧与扩张的节奏容易被并置解读,也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市场为何会出现“厚专户、薄公募”的联想?
投资者的疑虑主要来自两个层面:时间重叠,以及产品属性差异。
其一,时间顺序的敏感性——高净值专户在上行情绪下被迅速封盘,而公募产品紧接着上报新品。在不少持有人看来,这等于“先保护已有仓位”,普通公募投资者则看到另一个现实:资金入口仍留给公募,承接波动的一端似乎被默认安排在大众产品中。
其二,产品属性的天然差异。洞见价值是高门槛、强封闭、策略集中度高的专户产品;研选均衡三年持有则面向大众,策略框架更标准化、扩张节奏更受市场影响。在统一品牌和投研体系之下,资源如何分配、仓位如何调度、不同客户的策略体验是否一致,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资产管理行业中,“专户利益优先、公募成摇钱树”的担忧并非首次出现。这类对不同通道待遇差异的警惕,往往在专户收紧、公募扩张叠加出现的时点被放大,尤其在知名管理人旗下、不同客户群体同时受到操作影响时更为敏感。
不过,从发行侧来看,今年的公募市场本身就处于高景气期。按认购起始日口径,截至11月中旬,2025年全市场已新发公募基金超过1300只,其中权益类基金占比超过七成;11月以来,新上报产品数量也持续增加,仅11月前两周就有上百只新品进入审批流程。
从已披露的信息看,外界难以断言睿远是否存在“厚专户、薄公募”的动机;但可以确认的是,专户规模管理、公募新品上报、渠道铺设,确实在时间上叠加出现。对同时经营专户与公募的机构而言,如何在策略解释和资源配置上保持透明,正成为市场愈发看重的能力。监管层近年来多次强调公平交易、资源一致性与利益冲突防范,本质上也是希望机构在不同投资者之间给出更透明、可验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