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上海一些老旧小区因为人多、居住面积狭小,住房里没有专门设计卫生间,导致居民只能以“倒马桶”方式解决如厕问题,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今年9月底,随着最后6493户的卫生间改造完成,上海居民终于彻底告别“拎马桶”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旧区改造和百姓安居工作。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百姓居住环境改善,多次强调要将这项造福百姓的实事工程办好。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始终牵挂,强调“老旧小区改造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工作”。
上图:改造前的上海市徐汇区漕溪三村小区居民共用厨房。(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下图:拆除重建后的漕溪三村小区室内独立厨房和卫生间。(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小马桶,大民生。近年来,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大力度推进老旧小区卫生条件改善,重点解决居民“倒马桶”问题。许多居民从此获得“多一平方米的幸福”,居住品质有效提升。“倒马桶”问题虽小,但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体现了一个城市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从易地扶贫搬迁到农村“厕所革命”,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到地下管网改造,从发展普惠托育到发放育儿补贴……新时代以来,随着一件件关键“小事”得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不断得到满足,民生细节更丰富,民生底线兜得更牢,民生也更有温度。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美好生活有新的更高期盼,比如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对公共设施和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等。过去优质的设施和服务可能逐渐落后,甚至成为短板,一些过去不在意的细节可能越来越重要。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持续在关键“小事”上用心用情用力,不断擦亮民生底色。
持续增加民生投入,让更多群众享受发展的红利。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涉及居民人数多,工程量大,离不开大量的财政投入。对于当地政府而言,财政支出需要统筹把握,在不影响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尽量增加民生支出,最好实施专款专项,确保资金支持到位。上海老旧小区改造能顺利推进,“倒马桶”问题能得到彻底解决,关键在于当地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让工程得以如期完成。放眼全国,在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统计显示,“十四五”期间,民生领域财政投入近百万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底气。
坚持问题意识,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的温度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具体举措里。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这就要求加强深入调研,发现真问题,摸清楚居民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稳妥解决问题。反之,缺乏调研,不能解决问题,民生工程“一刀切”,可能会沦为形象工程,不仅浪费财政资金,还可能失去民心。上海“倒马桶”问题,涉及居民住房改造、排污管道布局、邻里关系等诸多问题,只有做好前期调研,把风险隐患提前排除,才能让工程得以顺利推进,让更多居民满意。
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获取最广泛支持。农村“厕所革命”、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没有群众的支持,不可能取得成功。基层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耐心做好群众工作,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既充分解读党和国家政策,又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诉求,不落下一名群众,必要时可以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民生工作。比如,上海解决“倒马桶”问题做到了“一户都不能放弃”,关键在于当地党员干部把群众工作做到位,充分尊重了群众诉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民生投入,努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