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DeepSeek爆火给蚂蚁内部带来了兴奋感、紧迫感乃至羞愧感,蚂蚁从年后第一天连着讨论了三天,做了一些战略性的选择。
在通用AI助手这个“未来入口”的抢夺中,蚂蚁也入局了。发布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完成下载量破50万“小目标”后,蚂蚁集团CTO何征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灵光的推出称作“向上去找那口井”的一部分。
灵光发布当天,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出现在了蚂蚁集团园区,何征宇透露,马云也关心了“灵光”的KPI:“本来定的目标是20万(下载量),马老师说这个目标太低,希望我们‘冲一下’。”
蚂蚁对“灵光”的战略迫切性可见一斑。何征宇表示,AGI时代今天所有的探索都在技术的前沿上,都有不确定性,公司的战略选择更多是必须要去拥抱这些不确定性。他谈到年初DeepSeek爆火给蚂蚁内部带来的兴奋感、紧迫感乃至羞愧感,透露蚂蚁从年后第一天连着讨论了三天,做了一些战略性的选择,从3月份就在内部拉起了一支相对独立的AGI组织,目前这个部门已有两百多人。
从DeepSeek的深度思考爆火,到字节跳动捧红豆包,再到阿里从通义到夸克再到千问不断调整AIToC的棋局,中国互联网大厂都在投注AIToC入口的战略重要性,但行业仍困在没有一个日活过亿的AI产品里。
千问、灵光的密集发布背后,蚂蚁灵光负责人蔡伟认为,大模型应用爆发的“拐点”时刻仍未到来,行业处于非常早期,仍有非常多的机会。如何找到这个机会的撬动点?正在成为蚂蚁等企业思考的关键。
“某种意义上来讲,特别是在MoE模型上,我们跟DeepSeek是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但由于计算资源的原因,我们(百灵模型)晚出来了一阵子。”谈起DeepSeek年初的火爆,何征宇提到,除了对中国AI产业的兴奋和自豪,也推动了蚂蚁的焦虑和内部资源的快速集结、在AI战略上快速地判断和取舍。
站在2025年年尾的节点观察,无论是蚂蚁还是阿里,都选择了在AIToC领域重兵出击、多方下注。“我们认为在AGI时代,肯定要有一款我们自己的代表产品。可能是AQ、蚂小财,也可能是灵光。”何征宇表示,蚂蚁目标是要做一款国民级的应用,而AGI目前不管是技术还是市场都空间巨大、充满不确定性,排兵的逻辑好比在沙漠找水,“一定不会把所有人都派到一个方向上。”对于与灵光同期发布的阿里千问,他也形容更像是“共赴AGI的战友和兄弟”。
目前,灵光主打的是业内首个基于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产品,特点是生成信息的内容更多样化、可视化,同时以闪应用满足用户个性化功能的开发,增加“灵光开眼”作为视觉原生的入口,用户可以对着具体场景提问。总体上,蚂蚁聚焦在了提升自然语言的交互方式,降低用户的AI使用门槛。
蔡伟提到,目前AI应用的创新本质上是要在模型能力和用户需求的边界上不断探索,挖掘出新的点满足用户需求。他认为,市面上目前做得好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产品主张,比如豆包的打电话功能,DeepSeek的深度思考,而灵光要解决的是信息获取与任务完成的效率问题,对每个产品来说,更需要做的是把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部分打透。
在蚂蚁看来,对标某个具体产品不是现阶段重要的事情。“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首先短暂的第一名是没那么重要的,然后你去直接对标一个竞争对手,可能也是没有那么重要甚至是错误的。”蔡伟表示,从产品的角度,更重要的还是思考现在的模型能力是什么、产品表达是什么,过半年、一年,模型能力能演进到什么程度,相应的产品表达是什么,解决什么样的用户需求,这个想法在AGI时代是非常重要的。
而商业化对国内通用AI助手市场来说,仍是更晚一步的事情。蔡伟透露,刚刚发布的灵光在商业化上还没有非常具体的规划,当创造出足够的用户价值,用户的黏性和使用频次到达一定的水位,商业化才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何征宇则提到,他坚信AGI时代应该有一种区别于现在所有传统的商业模式,而这需要整个行业一起探索。
整体来看,“AI应用爆发元年”的热闹下,大模型应用市场仍在早期阶段,更多大厂开始展现战略投入的坚定,但在具体路径、产品、商业化等方面,仍在摸索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AIToC的应用产品,何征宇同时提到,蚂蚁的百灵大模型、灵光以及具身智能企业“灵波科技”作为蚂蚁AGI战略的另一条隐线,他认为,AGI不应该是在数字世界里面,它最后还是会回到物理世界里面,这也是为什么有灵光“开眼”,“开眼”未来也可能是机器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