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2025深圳国际金融大会于11月19日至21日在深圳举行。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主任 Yasuto Watanabe发表主旨演讲。
Yasuto Watanabe强调,东盟与中日韩(ASEAN+3)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关联性的经济集团之一,贡献了全球超四分之一的GDP和贸易额。该地区生产贸易网络深度融合,中国是核心供需枢纽,日韩以技术和资本赋能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则凭借金融、科技与创新的融合,成为跨境互联互通催生新增长的重要力量。尽管面临全球不确定性,该地区依托强劲内需、深化的区域内贸易、持续外资流入及稳健宏观管理保持发展势头,但也需应对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技术变革等结构性挑战。他强调金融合作与一体化是释放新生产力、实现长期增长的关键,并提出四大主张:协同贸易投资与金融以推动高效一体化,深化金融合作助力下一阶段融合,借创新技术支撑开放市场与金融基础设施,AMRO通过独立监督等提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精神与金融网络,将为ASEAN+3转型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其成为金融韧性与共同繁荣的典范。
以下为发言纪要:
Yasuto Watanabe先生首先对深圳市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及所有参会者表示感谢。他表示,能在深圳这座走在创新、开放与互联互通前沿的城市出席此次会议,深感荣幸与喜悦。他上一次到访是1992年,如今这座城市已从蓬勃发展的工业城镇转型为全球科技、金融与创新中心,这一巨变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区域金融合作的缩影
AMRO的成立旨在支持宏观经济监测及《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的实施。该机构体现了东盟与中日韩(ASEAN+3)成员国将区域团结制度化、强化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的共同决心。AMRO总部位于新加坡,通过独立监测、政策对话与能力建设,促进区域宏观经济韧性与金融稳定,既是区域合作的成果,也是重要合作平台。
(二)东盟与中日韩(ASEAN+3)区域概况
东盟与中日韩(ASEAN+3)是全球最具活力、联系最紧密的经济集团之一,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区域内生产与贸易网络深度融合:中国已成为主要供需枢纽,日韩提供驱动创新的技术与资本,而拥有年轻人口和开放投资环境的东盟,仍是区域充满活力的增长前沿。这些互补优势构成了共同繁荣与抗风险能力的坚实基础。
(三)以坚实基础应对动荡时期
尽管关税上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及金融市场波动,东盟与中日韩(ASEAN+3)仍凭借四大核心支柱保持坚实地位:强劲的国内需求、不断深化的区域内贸易、持续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以及稳健的宏观经济管理。这些支柱有助于在全球逆风下维持信心与抗风险能力。
(四)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该区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结构性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及快速的技术变革。为维持繁荣,东盟与中日韩(ASEAN+3)必须挖掘新的生产力与增长源泉,而金融合作与一体化对下一阶段转型至关重要。
(五)通过金融合作与一体化释放未来增长潜力
区域内投资增长是该地区最具活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近40%的外国直接投资来自东盟与中日韩(ASEAN+3)内部。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物流、可再生能源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资本输出持续增加。与此同时,东盟内部金融一体化程度仍有限,区域需构建更强大的银行网络、资本市场及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加强东盟与北部邻国的联系,有助于打造更具自我可持续性的投资生态系统,推动贸易、生产力提升与技术传播。
(六)从开放走向高效整合
仅靠开放已不足够,下一阶段需聚焦高效整合,为民众、企业与经济体带来切实利益。他提出四大核心主张:推动高效整合、深化金融合作、利用创新技术、重申AMRO支持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承诺。一个整合更高效的 东盟与中日韩(ASEAN+3)将增强区域稳定性,成为全球平衡与合作的重要支柱。
(七)结语
区域一体化的下一阶段必须超越贸易范畴,强调深化投资与金融联系的必要性。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精神与深厚金融网络将在这一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呼吁各国政府、中央银行、金融部门及高科技产业携手合作,构建一个联系更紧密、更具韧性的东盟与中日韩(ASEAN+3),为所有人塑造可持续且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