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云南省唯一独立设置的西医类本科院校,昆明医科大学始终坚守“办好西部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的初心,十年来深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起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新体系,实现了人才供给从“规模同质化”向“质量精准化”的根本性转变。
直面痛点:破解西部医学教育三大根本难题
当前西部医学人才培养主要面临“根不牢、供不适、能不专”三方面问题:价值引领未能深度融入培养全过程,医学生服务西部基层的内生动力不足;人才培养层次单一,与分级诊疗体系需求脱节,基层“守门人”和区域“引领者”双短缺;培养模式同质化,学生解决西部地区特殊健康问题的本领不足。
针对难点痛点,昆明医科大学依托沪滇合作及联盟院校协同机制,协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川北医学院等院校,聚焦难题靶向发力,开启了系统性、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
三维施策:构建精准育人协同体系
针对“根不牢”问题,学校构建“三维贯通”思政育人机制。在管理层面,制定了30余项制度文件,打破部门、学院、课堂之间的壁垒,构建了多部门联动的协同育人格局;在课堂层面,挖掘西部地域文化、校史资源与优秀校友事迹,开发特色教学案例,建立跨学院合作备课机制,打造“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昆明医科大学分课堂等品牌活动,推动第一、第二课堂机制化联动;在实践层面,布局稳定的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建成“一站式”学生社区,实现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全域融合。
为破解“供不适”困境,学校构建“三层定向”培养体系。2012年率先开设全科医学班,夯实基层医疗人才培养基础;2015年开设创新班并深化法语班教学改革,2021年升级创新班为“5+X”特色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国洛林大学南希医学院共建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培育国际化创新人才;普通班则聚焦区域高素质医学人才培育,形成“基层健康守门人、区域高素质医学人才、国际化拔尖医学人才”三级分层架构,适应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差异化需求。
围绕“能不专”问题,学校以“三化塑能”提升培养质量。标准化建设方面,确立了以认证促建设、以标准提质量的清晰改革思路,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抓手,构建目标、过程、评价全链条贯通的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夯实普通班教学质量;本地化培养方面,针对基层医疗人才需求,学校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医防融合”体系,强化基层高发疾病防控与跨境公共卫生实务能力培养;协同化育人方面,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国内外一流院校合作,开展“5+X”本硕培养模式,实现远程同步课堂、赴国内外一流院校研习、实习等机制,提升医学生国际化视野与创新能力培养。
成效卓著:培养成效与品牌声誉双跃升
十年来改革显成效:学校思政育人累计斩获40余项国家级、省级思政类奖项;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其他10个国家级、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科生升学率达51.49%,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提升至85.37%,超越全国平均水平;毕业生近90%留滇、超92%服务西部,在云南县级以上医院技术骨干中占比超80%;牵头成立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联盟、云南新医科教育联盟,将优质资源和成熟模式与川北医学院等西部院校共享,成果辐射国内外多所院校。
面向未来,昆明医科大学将继续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完善东西部协作、西部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培养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在西部落地生根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昆明医科大学 供稿
原标题:昆明医科大学:破解西部医疗人才困局 构建精准培养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