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上海的历史性时刻:全市“拎马桶”改造总体完成。
这也是一次几十年接续努力的民生工程:解放之初,上海中心城区大多数居民需“拎马桶”;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有83万户居民搬进了新家告别“拎马桶”;90年代,又有约68万户居民受益;2000年以来持续加大旧改力度,从2001年到2022年底,旧改受益居民约有96万户;2022年完成成片旧改任务、解决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后,向最后14082户零星“拎马桶”点位发起了攻坚。
在解决每一个手拎“马桶”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烟火日常,也成为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
这篇故事聚焦法式花园住宅长乐邨,如何让居民既“宜居宜业”,又保留百年历史风貌。
改造前的长乐邨,风貌破坏严重。 黄浦区供图改造后的长乐邨。 黄浦区供图“最早的时候,我们这栋楼里住了近30人。”现年88岁的裘老伯,在长乐邨的两层小楼房里已住了69年。
他回忆,这些年来,不到百平方米的空间内居住着好几户人家,所有人共用楼里仅有的一个卫生间,上厕所、洗澡都要排队,以至于家中常年备着痰盂。修缮工程完成后,实现一户一个卫生间,裘老伯和邻居们终于告别了排队如厕的烦恼。
长乐邨,曾名“梵尔登花园”,位于黄浦区陕西南路39弄。这座法式花园里弄住宅始建于1925年,作为衡复历史风貌区内的优秀历史建筑,这里曾走出丰子恺、董竹君、莫非仙等名人,如今成为了市民游客Citywalk的热门地点。然而,岁月流转间,百年老宅内面临着设施老化、功能不足等困境,成为制约居民生活品质的痛点。
丰子恺与长乐邨 受访者供图为破解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与居民生活需求的矛盾,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和锦江居民区在小区内,创新建立自治家园执委会机制,并联合黄浦区房管局、永业集团等,成立修缮工作专班,通过“一户一策”的修缮服务,实现百年老宅的“修旧如旧”和“宜居宜业”。
居民自治,“一户一策”平衡多方利益
裘老伯所在的53号楼栋,如今居住着4户老年居民,他们长期共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卫生间,面临着洗漱如厕需排队、公共区域权责纠纷等问题,邻里关系也难免受到影响。
2023年综合性修缮工程启动后,“一户一马桶”的新政为改善生活带来了希望,但同时也摆出了难题:公共部位改造,如何协商、平衡多方利益?
2025年11月14日,改造后的长乐邨内景。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图在修缮过程中,长乐邨建立了以居民自治为主的议事大会及公房代表、居民代表参与的执委会架构。成员平均年龄63岁的长乐邨自治家园执委会,成为居民与修缮专班的沟通桥梁。
作为核心协调力量,自治家园执委会第一时间介入难题并搭建了沟通平台。针对“底楼新增卫浴需占用公用天井、会影响二楼住户采光”的问题,执委会联合居委社工上门,向居民解读公房公共区域共享共治的原则。此外,施工单位结合二楼老人的采光需求,调整天井使用边界,协调后,二楼住户同意新建独用卫浴。针对底楼另一户老人提出的“面积分配不公”的问题,执委会成员现场勘察后,发现楼梯下有闲置公用部位,便行使公共事务协商权,提出“空间再利用”方案,通过重新测绘、划分区域,为平衡利益提供思路。
改造后,裘老伯所在楼栋的公用厨房规划出独立灶台。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图裘老伯所在楼栋,改造后的独立卫生间配置了马桶、台盆等。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图经过综合考量,自治家园执委会制定了“一户一策”精细化方案,在居民的不同诉求中找寻折中方案。比如,为一楼两户人家合理划分天井和楼梯下闲置区域,为二楼两户人家新增嵌入式马桶,联动街道和民政部门为纯老家庭申请适老改造补贴,为一楼住户配齐马桶、花洒和台盆等。
“在原有的(一个马桶的)基础上进行提升,首先需要居民的让渡,大家互相体谅谦让,通过协商来达到预期的空间释放,然后由修缮方最终实现提升的效果。”卢湾公房公司副总经理陆忠明说,在长乐邨修缮过程中,居民的意愿和配合度始终是最重要的,也正是“你让一寸,我退一步”的邻里默契,让修缮工程得以顺利展开。
最终,楼栋内的4户人家都实现了“一户一卫”。裘老伯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如今家里不用再放痰盂,每户都有自家的卫生间,再也不用排队了。先前跨不进的浴缸也换成了淋浴,生活方便、舒心多了。
长乐邨内景。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图修旧如旧,百年风貌与现代生活交融
现年90岁的崔阿姨,已在长乐邨居住40多年。在34号楼栋二楼,她与两户年轻租客长期共用卫生间,大家卫生习惯的差异一度让崔阿姨烦恼不已。
综合性修缮启动后,这栋楼又面临着改造空间狭小、租客搬迁、户主利益诉求不一等难题。二楼卫生间大小为6平方米,要分隔出独立马桶间并容纳热水器、洗衣机,捉襟见肘,而将浴缸改成淋浴房还需租客暂时搬离半个月。隔壁租客的房东顾阿姨担心租金损失,不愿配合;崔阿姨则觉得,独立马桶间是必要的。这让改造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在过去,黄浦区长乐邨的居民们需要合用卫生间,生活不便。“一户一策”的精细化方案落地后,老人们不仅彻底告别了 “拎马桶” 的日子,改造还贴心兼顾了洗浴难题。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李菁 编辑 何羽茜(01:26)
这时,社区干部为顾阿姨算了一笔“长远账”:短期来看,虽然损失半个月租金,但改造后带独立卫浴的房屋,月租可以上涨。如若错过此次大修,房屋将继续背负“合用马桶”的标签。经过考虑,顾阿姨最终同意改造。
三个月后,二楼卫生间焕然一新:崔阿姨用上了带扶手的独立马桶间,租客也有了独立卫浴。崔阿姨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对改造很满意,现在生活舒适多了。
瑞金二路街道社会工作办主任孟晓晔介绍,在修缮过程中,长乐邨自治家园执委会始终坚守“保护历史风貌”的原则,广泛征求居民意见。
在公共区域改造中,长乐邨通过居民投票确定休憩座椅等设施的安装位置。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图比如,在征得丰子恺后人同意后,将小区名称恢复为丰子恺先生的手写字迹;针对孟莎式屋顶修缮、清水红砖保护等专业问题,邀请建筑专家答疑解惑,在尽量保留原有瓦片的同时,选用定制做旧瓦片来修补损坏部位,确保风貌统一;在公共区域改造中,通过居民投票确定休憩座椅、适老扶手等设施的安装位置,尽可能贴合居民需求。
改造后的长乐邨。 黄浦区供图保护性修缮后,建筑外墙水刷石色泽均匀、红砖排布整齐,孟莎式屋顶“皇冠”造型完整呈现;25个单元的公用卫生间完成改造,7个单元实现马桶分户,老式浴缸全部替换为带安全扶手的淋浴房,公用厨房也规划出独立灶台;小区道路采用防滑压花设计,楼梯间加装适老扶手,处处可见“老年友好”的细节;翻新后的屋顶不仅“修旧如旧”,渗漏问题也得以解决。
如今的百年风貌长乐邨,绿树葱茏掩映着清水红砖,它是承载着记忆的历史文化地标,更是充满烟火气息的宜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