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主题为“看懂岭南文化——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近代广东巨匠”的艺术脱口秀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引发热潮。舞台上,罗依尔妙语连珠,将晦涩的艺术知识与岭南文化故事,用幽默诙谐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下个月,他还将在荣威·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举办知识脱口秀专场《“翻滚吧!世界文明”系列之故宫遇见卢浮宫》。
谁能想到,这位站在舞台上光芒万丈、开创“艺术脱口秀”的达人,曾经只是一名普通的美术馆馆员,负责展览策划、资料整理。是什么促使他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艺术脱口秀领域的开创者?回溯初心也简单,罗依尔说:“不过就是希望小众艺术被更多人看见。”为此,他走进社区、学校、医院,让艺术知识变得可听、可懂、可感知。
如今的他,不仅在线上线下、国内国外拥有百万粉丝,更是许多孩子走入艺术大门的“领路人”。他的“艺术脱口秀”时常开票就秒空,有人把他的专场当作“艺术课堂”,从“故宫里的中式审美与生活”追到“穿越时空的艺术共鸣——从古希腊到当代创作的心灵对话”,听着“脱口秀”逛博物馆。
美术馆岁月埋下艺术种子
罗依尔与艺术的缘分,早在青年时代便已注定。2004年,18岁的他在上海参观中法建交40周年法国印象派展览,被画作深深震撼:“站在那些作品前,我突然意识到,艺术不该只是书本里的文字,它该被更多人看见、感受。”随后,他赴法进修艺术管理,卢浮宫等场馆的免费观展福利,让他积累了扎实的艺术底蕴:“那几年像泡在艺术里,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都成了后来我想分享给大家的素材。”
回国后,罗依尔进入上海美术馆国际部工作,恰逢国内文化场馆建设热潮,他深度参与展览策划、艺术交流等工作。除了常规展览策划,他还投身于艺术教育工作。在大中小学的讲台上,他带来90分钟一门课的“笑看艺术500年”,累计练了800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积累心得。甚至在奉贤的农场,村干部帮着他通过大喇叭召集当地农民来听课,将艺术知识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
一次偶然的委托,让他成为敦煌展览策展人,他说:“敦煌艺术太迷人了,但很多人对它的认知只停留在‘壁画’,我每天晚上查资料、挖故事,就想知道怎么把这些美好讲清楚。”他也参与到艺术家的工作坊和真正的艺术疗愈项目中,关注特殊儿童群体,为密云小学的自闭症儿童带去艺术的温暖。
脱口秀打开艺术传播新门
美术馆的工作模式让罗依尔不满足:“传统展览能触达的观众有限,很多人因为‘看不懂’而望而却步,我总在想,有没有更轻松的方式?”2016年,罗依尔创办艺术脱口秀,试图打破“艺术传播的困境”。他跳出传统框架,把脱口秀的趣味与艺术深度结合。
在选题上,他放弃冷门话题,转向大众熟悉的选题。例如,准备“故宫100年”“故宫遇见卢浮宫”的脱口秀专场,他会以卢浮宫被盗事件、故宫里喜闻乐见的故事为切入点。他脑洞大开,时常引领观众头脑风暴——“如果康熙遇见路易十四”“当蒙德里安遇上村上隆”“梵高活那么惨?我们算什么?”他说:“有趣的标题、新奇的视角能快速抓住大朋友、小朋友的注意力,我再慢慢同他们聊背后的艺术逻辑,大家就更容易接受。”
罗依尔不断拓展艺术传播的边界。他思考如何用西方人能看懂的方式传播敦煌杰作,比如探讨“如果达·芬奇、拉斐尔穿越到敦煌会喜欢哪个石窟”等。他出版《敦煌遇见卢浮宫》,用东西方艺术对比的视角打破认知壁垒:“敦煌没有蒙娜丽莎这样的‘明星作品’,但45窟的胁侍菩萨和断臂维纳斯一样,都是美的极致表达。”该书法语版被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大都会博物馆等收藏,在他看来:“这证明大众需要这样的艺术解读,不分国界。”
明年4月,他还有望带着“艺术脱口秀”和系列讲座到法国巴黎艺术与文化管理学院,进一步拓展艺术传播的国际版图。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