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铜陵兢强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兢强科技”)将上会接受审核。
2022年9月22日,兢强科技在深交所主板IPO上会前夜突然撤回申报材料,成为当年资本市场热议焦点。其首次IPO失败的核心原因可归结为三大致命伤:
一是业绩“过山车”与现金流黑洞。2021年公司净利润达0.91亿元,但2022年暴跌54.8%至0.52亿元,扣非净利润从0.79亿元骤降至0.36亿元。自2018年起,兢强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已连续七年为负。2018 - 2024年分别为 - 3996.13万元、 - 5512.55万元、 - 1.43亿元、 - 1.90亿元、 - 1.41亿元、 - 2983.95万元、 - 1.63亿元。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为负,暴露盈利质量存疑。市场质疑其通过“纸面利润”粉饰报表,实际造血能力不足。
二是毛利率高与研发能力不足的悖论。兢强科技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均值。然而,公司当时研发人员占比不足10%(2021年6月30日),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研发人员≥10%)擦边。
此后,兢强科技转战北交所,拟募资3.3亿元(含1亿元补流)。北交所两轮问询直击要害:
一是境外销售真实性值得关注。兢强科技2024年境外收入2.35亿元(同比+80.5%),但前两大客户METAL-FIO、P-LEE CO. LTD.为贸易商,北交所在审核问询中多次质疑公司是否存在向非终端客户压货、囤货以及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形。
二是供应商变动争议。厦门国贸退出长单模式:兢强科技2024年第一大供应商采购占比从47%骤降至13%左右,但厦门国贸仍为其子公司供货。兢强科技新供应商“闪电合作”也值得关注,2023年新增供应商上海基托(2019年成立、实缴资本15万元,参保人数4人)2024年采购额达5.28亿元。
在申报北交所上市前的2023年9月13日,兢强科技突击分红6466.50万元,而此次IPO又拟募集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种突击分红后又大规模补流的行为,引发了市场对于其上市动机的质疑。一方面,突击分红将公司的大量资金分配给股东,导致公司资金储备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上市募集资金来补充流动资金,难免让人怀疑其是否存在上市“圈钱”的动机。
在审核趋严、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兢强科技若不能彻底回应财务质疑、重构盈利模型,二次闯关能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