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医学界)
转自:医学界
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共有21人当选。
他们是谁?以下为医药卫生领域21名新院士的详细介绍。
中国科学院
2025两院院士
蔡秀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蔡秀军,1963年11月生,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长期工作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擅长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等疾病的诊治,在微创外科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拥有多项创新性技术研究和发明,在多项技术和手术方式上实现国际国内首创。
他主持制定了首个中国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指南,创建了国内首个微创医学学科,创建了中国腹腔镜肝脏外科学院等。2021年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微创医学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蔡秀军曾获第四届医学界价值医疗泰山奖-医疗管理奖(现更名为“医疗创新奖”)。
2025两院院士
邓宏魁
北京大学
邓宏魁,1963年12月生,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主任。
邓宏魁长期致力于开发调控细胞命运的新方法和建立多潜能干细胞制备的全新底层技术,尤其在化学小分子诱导细胞命运转变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贡献,首次实现仅利用化学小分子逆转发育时钟,使体细胞重新获得多潜能性。一系列成果不仅开创了全新的体细胞重编程体系,而且加速推动了细胞治疗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转化应用。
2025两院院士
房静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房静远,1961年12月生,曾担任仁济医院副院长兼消化科主任多年。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院长、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和仁济安徽医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从事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诊治和预防工作三十余年,在胃肠癌发生预警、早诊和预防及综合治疗的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开创性地发现了分析肠菌可判断结直肠癌术后化疗及免疫治疗效果与预后、率先证明叶酸和小檗碱及他汀等传统药物具有一定的预防胃肠癌的作用并被写入临床指南,系统地阐明了肠微生态等在结直肠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机制。
2025两院院士
傅向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傅向东,1969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种子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长期深耕于植物激素与环境互作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在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协同机制等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原创性重大突破。他带领团队深入解析作物高产、优质和氮高效协同改良的遗传调控网络,成功揭示高产和碳氮高效利用协同作用机理。其研究工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
2025两院院士
何舜平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何舜平,1962年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致力于鱼类生物多样性解析与鱼类资源保护,曾放弃国外高薪,回国钻研近三十载,为我国鱼类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踏遍长江沿线服务“长江十年禁渔”与长江水生态修复,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5两院院士
胡海岚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
胡海岚,1973年生,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教授,曾荣获何梁何利科技与技术进步奖、国际神经科学组织凯默理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等。
她专注于脑的高级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现了社会竞争中“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揭示了后天的经历经验,可以通过重塑神经环路来改变先天的弱势;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多层面对抑郁症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阐释,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2025两院院士
马克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马克平,1958年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现任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
他主要开展群落构建机制、保护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并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标本数字化及其共享平台、全国生物物种编目、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平台的建设。
2025两院院士
瞿礼嘉
北京大学
瞿礼嘉,1967年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担任北京大学基因功能研究与操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植物有性生殖研究学会(IASPRR)副主席、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
他长期致力于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植物育性调控和杂交障碍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重点关注小肽-受体信号通路参与雌-雄互作关键节点及远缘杂交障碍形成的分子机理,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个人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奖项。
2025两院院士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1962年生,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国卒中学会会长。
他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的应用基础、临床医学及转化研究,首创缺血性脑血管病短程双通道双效应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推动国际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进入“双抗时代”,改写全球脑血管病指南;建立扩时间窗静脉溶栓新方法,临床开发4个新型溶栓药物,破解溶栓获益人群有限、治疗药物全球短缺的国际难题,开辟晚时间窗与多药选择的再灌注治疗新时代。
2025两院院士
曾木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曾木圣,1967年生,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国际EB病毒及相关疾病研究协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主委、广东省肿瘤免疫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2024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鼻咽癌国际会议主席。
他长期专注于Epstein-Barr(EB病毒)致癌机制与靶向干预研究,是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的EB病毒研究领军学者。他首次发现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特异性受体,以及B细胞和上皮细胞通用受体,提出多受体序贯协同介导EB病毒跨细胞感染新理论,建立EB病毒创新疫苗体系,研发出多个候选疫苗并成功转让给国内龙头企业。其研究为从源头阻断EB病毒感染和预防EB病毒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并指导EB病毒体系化新型疫苗的研发。
2025两院院士
周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俭,1967年生,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肝胆肿瘤外科教授,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APPLE)主席,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5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他从事肝胆肿瘤研究34年,发明3项国际首例创新术式,主刀亚洲首例ALPPS术,建成单中心国际最大的原发性肝癌ALPPS队列;参与创建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大幅提高极早期肝癌检出率,助力我国肝癌早诊早治。因成绩突出,《柳叶刀》杂志特邀其担任全球肝癌防治委员会首席牵头人,制订“全球肝癌防治策略与十大行动方案”,这是该杂志创刊202年来首次由中国学者主导制订针对全球性疾病的重大报告。
2025两院院士
朱冰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朱冰,1971年生,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组长,研究员。
他主要从事表观遗传学研究。他及课题组系统性研究了组蛋白、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信息,如何从亲代细胞传递到子代细胞,从而帮助细胞在增殖过程中记住过去,通过结合生物化学、定量蛋白质组学、高通量基因组分析和高通量筛选来鉴定并理解参与表观遗传信息的建立与维持的新机制。朱冰课题组还发现了表观遗传因子调控细胞在未来阶段基因表达的多种机制。其多项研究成果已经进入表观遗传学教科书。
2025两院院士
朱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朱兰,1964年3月生,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常委、总干事等职务。
她长期在妇产科学疑难危重症及罕见病领域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尤其是在女性盆底疾病诊疗方面,曾完成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制定中国盆底疾病临床诊治规范及指南,并明确盆底康复的中国女性治疗方案,建立中国特色的三级盆底疾病筛查治疗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卫生部中青年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当选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的2024年“最美医生” 。
中国工程院
2025两院院士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新疆医科大学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1966年9月生,现任新疆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乌国)新药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任、第十二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他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民族药学研究,系统构建了新疆民族药产学研创新体系。带领团队完成了62种经典药材的药效物质研究,分离鉴定了6000余个化合物,包括50余种新骨架类型和1200余个新化合物。曾获国内外发明专利152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期刊论文550篇,并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特别贡献奖等奖项。
2025两院院士
程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程涛,1963年8月生,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所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副院长、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他长期从事血液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研究、教育及相关管理工作。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带领血液病医院连续13年蝉联血液学专科声誉榜首、连续10年获血液病学科技量值第一名,为中国血液学科技创新核心基地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5两院院士
高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高月,1963年12月生,现为全军特需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军队特殊环境智能中医药研究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她是军事药学和中药药理学专家,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中医药首席科学家。一直以来,她瞄准国家、军队重大需求,研发出系列抗辐射药物,填补了中、重度急性放射病防治药物的空白,研制抗高原缺氧新药,有效改善高原缺氧疲劳综合征,创建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该平台被国内中药创新药物研发机构和制药企业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中药产业化进程。
2025两院院士
季加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季加孚,1959年12月生,曾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现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肿瘤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主任,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他长期聚焦胃癌等消化道肿瘤疾病的临床诊疗和前沿研究,主导创立以外科为核心的胃癌综合诊疗体系,通过系列原创性研究确立胃癌诊断及治疗多项国际新标准。通过创建胃癌精准外科新体系,确立胃癌围术期综合治疗新模式,制定胃癌免疫治疗新策略,显著改善胃癌患者生存。
2025两院院士
王健伟
中国疾控中心
王健伟,1968年12月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主任(院长)、党委副书记。
他从事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控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学者等多项人才项目支持。在Cell、Lancet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多篇,研究成果入选“中国2020年度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多项奖励。
2025两院院士
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王宁利,1957年5月生,北京同仁医院教授、主任医师。2002年起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工作至今,曾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现为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等。
他长期致力于我国重大致盲眼病的防控和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青光眼的诊治技术研究,创研了青光眼微创内引流降眼压手术系列和设备,破解了眼压正常的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损伤机制的国际难题,开创了国际著名的国人两大眼病队列及两大流调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写入15部国际共识指南。
2025两院院士
徐瑞华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徐瑞华,1967年2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及科研工作,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建立了结直肠癌诊治新体系,使我国肠癌精准诊治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创新了上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范式,达国际领先水平;牵头负责了多个国产创新药临床研究,推动这些创新药物在我国上市,解决新药“卡脖子”问题,间接产生的价值超百亿元。
2025两院院士
庾石山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庾石山,1962年8月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他的研究方向包括特殊资源药用植物中具有结构多样性的活性天然产物的化学研究,具有显著活性天然产物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以及创新药物研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担任教育部“天然药物活性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创新团队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