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雨 山
8个月前,德国通过了一项突破性的财政改革,设立价值5000亿欧元的基建基金,用于交通、医疗、能源、教育和数字化等领域,以应对经济困境。这是该国数十年来规模最大的投资项目。目前这项巨额基金正受到多国企业关注,其中也包括在德中企。“德国仍然是中国企业的重要投资目的地之一。”德国《商报》近日报道称,一项由德国中国商会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40%在德中资企业认为该基金将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此次调查共104家在德中资企业接受了问卷调研。根据调查结果,40%的受访企业希望参与这项5000亿欧元的基建计划。其中,中企关注的重点领域包括:数字化(51%)、能源(48%)和电动汽车(35%)等。德国中国商会执行主席陈隆建对此表示:“中国在复杂基础设施项目方面拥有广泛经验,并希望中企将这种专业能力带入与德国的合作之中。”他强调:“在公平透明的框架下,可以产生高质量的项目,为双方带来长期价值。”
尽管5000亿欧元的基建基金自推出以来引发多国企业的关注,但“实际投资仍然寥寥无几”。据《商报》报道,在调查的百余家在德中国企业中,仅有15%的企业正在寻求与德国伙伴开展合作,10%的企业计划参与公开招标。其原因在于,高成本和监管障碍仍限制着相关企业的投入意愿。其中,73%的受访企业认为高劳动力成本和严格的劳动法规是经营中的最大挑战;53%将监管复杂性视为严重问题;27%认为官僚流程繁琐。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该基建基金的推动情况不尽如人意。据德国《每日新闻》报道,基建基金当前“更多是在被挪用,而不是被明智地使用”。新一届联邦政府上任近半年以来,这一专项基金推进缓慢。
多家研究机构警告称,这笔资金可能并未被用于最初规划的领域。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所长福斯特在播客中表示:“这关乎人们对财政政策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已经被动摇。”德国经济研究所(IW)所长许特也警告不要将专项基金变成“资金调配站”。
“但对已在德运营的中国企业来说,德国仍是欧洲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之一。”调查显示,有意在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中,41%计划扩大在欧洲业务,其中21%选择德国,其次是匈牙利(18%)和波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