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张宁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上空的云层被阵阵轰鸣划破,一支支空中编队如鹰隼般掠过长空。在呼啸而来的战机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我国新一代隐身舰载战斗机的歼35A。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宣言。我们沿着这条航迹,向前追溯到了2015年的同一天。那时,5架歼15舰载机首次列阵飞越天安门,宣告中国航母舰载机时代的到来。
从歼15的初生到歼35的破茧,航空工业沈飞完成的不仅是型号的迭代,更是一次系统的跨代攀升。在这条追求制空权的道路上,沈飞公司以匠心为骨,以创新为翼,持续为共和国锻造着那把最快出鞘的空中利剑。
“飞鲨”出征填补舰载机历史空白
2012年11月23日,一个载入新中国航空工业史册的日子。渤海湾的海风凛冽,在众人的瞩目和国人的期盼下,一架黄色涂装的歼15战机如利剑般划破天际,在辽宁舰甲板上稳稳勾住阻拦索。这一历史性时刻通过主流媒体镜头传遍全国,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少数掌握舰载机起降技术的国家。而这架飞机,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型舰载战斗机——歼15“飞鲨”。
“飞鲨”这个霸气的名字,寓意着“制霸海疆,强我国防”。然而,这柄海天利剑的铸造之路并不平坦。
进入新千年,伴随着中国航母工程的战略布局,舰载战斗机研制生产任务落在了沈飞肩上。作为我国最早的战斗机生产基地,沈飞曾创造了多个第一。面对全新的舰载机领域,沈飞毅然扛起强国使命,成立了以罗阳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项目团队。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型舰载战斗机,歼15“飞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但舰载机与陆基飞机有着天壤之别,它要在号称“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的航母甲板上起降,其起降区域、起降方式、作战作用、舰面保障,以及严酷的舰面电磁环境和海上环境等,都是陆基飞机没有的。
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技术可借鉴。时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董事长的罗阳便带领研制团队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攻克了一系列舰载机特有的关键技术。在歼15成功着舰的几天前,罗阳登上了辽宁舰,参加舰载机起降训练。在舰上的七天,罗阳没有休息过一天。同事见他脸色过于疲劳,劝他休息,罗阳却回答:“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在给妻子最后一次通话中,他说:“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而这通电话,最终也成了他与家人的诀别。
在成功研制歼15舰载战斗机、实现了中国战斗机从陆基到海基的历史性跨越之后,沈飞公司持续深耕,推动歼15系列不断演进。目前,歼15已从单一型号发展为包括歼15T、歼15D在内的多型号家族。
这一系列的迭代升级,不仅为我国航空战斗群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与巩固提供了坚实支撑,更展现了沈飞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发领域持续突破、勇于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轨迹,以实际行动为我国航空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鹘鹰”亮相开拓隐身战机新时代
罗阳的突然离去,让整个航空业界陷入悲痛,但也激发了更强劲的奋进力量。此时,一款被称为“鹘鹰”的新型战机研制工作正持续推进。仿佛是一种使命的交接,又象征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前赴后继。
回想研制之初,沈飞和沈阳所紧跟国际研发技术前沿,开展了大量四代机技术的预研工作。作为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长子,沈飞公司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和开展四代机的研发重任。鉴于种种形势,沈飞公司决定自筹经费、集合多方力量研制一款能够满足国防需求、与重型四代机形成轻重搭配格局、能够完成多种综合任务的中型四代机,“鹘鹰”飞机应运而生。作为兼顾内外部市场潜在需求主导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中型四代战斗机,“鹘鹰”飞机具有多任务、高生存力、大作战半径等特点。
“既做航空人,便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自“鹘鹰”飞机项目开工以来,为了按时完成型号研制任务,“711”工作制成为了项目团队的工作常态,每周7天,每天11小时。面对复杂技术问题时,队员们经常问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到底能不能按时完成,到底能不能提前完成?”正是这种争分夺秒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帮助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项目节点。它的研制对整个团队来说,是一个践行航空工业发展理念、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到人才创新,无处不体现着智慧与能力。
“鹘鹰”飞机也同样倾注了罗阳的心血。在项目研制过程中,罗阳积极探索新机试制新模式,大力实施并行工程,极大缩短了新机研制周期。他着眼未来,带领团队贯彻“一代装备、一代技术”的设计理念,建立了完整的先进制造体系,探索应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实现了从科研到生产、从零件制造到飞机装配、从成品检测到整机调试的全过程现代化,形成了强大的飞机装配系统集成能力,大幅提升了“鹘鹰”飞机的综合性能指标,推动了我国航空制造水平快速进步。
“鹘鹰”战机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对航空科技最高峰的自主攀登。这是一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沈飞公司面向未来战场的先行探索,它证明了沈飞公司不仅有能力完成国家赋予的重任,更有勇气与智慧去开拓未知的领域。“鹘鹰”的翩然起舞,在此时便为未来的海天盛宴埋下了伏笔。
歼16系列“战场多面手”的体系突破
如果说“鹘鹰”是出鞘前的暗夜匕首,那么歼16就是已然挥出的巨剑。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双座、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歼16是一款独特的存在,力气大、载得多、用途广、性能优,被称作“战场多面手”。它不像初生的“飞鲨”那般引人怜爱,也不像未知的“鹘鹰”那样神秘莫测,它就像一位沉稳、可靠、无所不能的“老兵”,默默地承担起最繁重、最关键的作战任务。当歼16机群以密集编队掠过天际,发动机的轰鸣如同滚雷,那是力量的信赖,是让敌人胆寒的威慑。
歼16飞机是在歼11B飞机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为适应未来战场需要,重点提高了制空作战、对地对海攻击、战场感知及协同、电子对抗和战场生存能力,总体作战能力较歼11B/BS飞机有显著提升。从外观上看,歼16体形魁梧,采用了双发动机和双座驾驶舱的设计,有更强的动力和两位飞行员分工协作的能力。它还被称为“炸弹卡车”,挂载武器多,战斗能力极强,能够挂载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反舰导弹、精准制导炸弹等装备,丰富的机载弹药使它既可以执行对空,也可以执行对海、对地等多种作战用途。
在歼16的基础上,沈飞还研制了新的型号——歼16D,其中“D”是电子战飞机的拼音首字母。作为电子战飞机,歼16D具备集“侦、攻、防”于一体的综合作战能力,它可以与其他战机无缝伴随作战,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航空电子战体系。
回望歼16系列战机发展历程,从歼16到歼16D,这是沈飞技术实力厚积薄发的过程,成功满足了空军从单一功能到多用途,从传统空战到电磁攻防的多样化需求,为中国空军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作战体系。
歼35横空出世舰载航空兵力的跨越发展
陆基的“重剑”已经锋芒毕露,海天的呼唤也愈发急切。曾经惊艳亮相的“鹘鹰”,在经过无数次的锤炼与打磨后,终于迎来了它的终极形态,即将肩负起守护祖国万里海疆的神圣使命。
2025年,中国舰载航空事业发展迎来丰收之年。9月3日,由歼15系列多型战机和歼35组成的舰载机编队公开亮相,展示了我国舰载航空兵体系化建设成就。更令人振奋的是,就在同月,歼15T、歼35与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上成功完成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这是我国首次在弹射型航母上,实现多型号先进舰载机的电磁弹射和阻拦着舰。
从“鹘鹰”到歼35,不是简单的型号变更,而是一次化茧成蝶的升华。我们看到,它的机体里,流淌着从歼15传承而来的舰载基因,跳动着从“鹘鹰”延续而来的隐身之心。它是沈飞数十年技术积累的集大成者,是无数航空人青春与智慧的结晶。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多用途战斗机,歼35战机是中国海军实现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转变的标志性装备,它采用一体化设计的单座、双发、外倾双垂尾总体布局,以制空作战为主、兼顾对面作战,具有隐身制空、远距攻面、多源感知、体系融合、弹滑兼容等特点。
相较于海军型歼35,空军型歼35A是隐身与反隐身作战体系的规模组成力量,以制空作战为主,兼顾对面作战,主要遂行夺取并保持制空权任务,打击敌方三/四代战斗机、地面/海上防空力量,拦截敌方战斗机、轰炸机、巡航导弹等空中目标。
七十余载蓝天铸剑,沈飞的历程,就是一部新中国航空工业从筚路蓝缕到展翅寰宇的浓缩史诗。从歼15划破海天的第一道航迹,到“鹘鹰”的惊艳亮相,再到歼16发展成为擎天之柱,最终到歼35宣告隐身战机时代的到来——这条装备发展之路,清晰烙印着沈飞从“填补空白”到“自主开拓”,从“体系攻坚”再到“引领创新”的战略攀登。这份成就,来自于沈飞产业报国的赤子之心、技术创新的坚韧执着和敢于亮剑的担当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沈飞正以其日益雄厚的技术底蕴与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为共和国描绘下一片星辰大海的壮阔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