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英国《Prospect》杂志近日刊登文章,声称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是光伏和风电制造)中的主导地位虽然为世界提供了低成本的能源转型方案,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文章称,随着能源系统数字化与联网化的发展,中国制造的核心设备(如逆变器)可能使其他国家的电网面临网络安全隐患,从而形成“对中国的技术依赖”。这一论调代表了近年来西方舆论的一个普遍模式:将市场竞争与产业领先,重新定义为“地缘风险”,在安全话语的框架下试图重塑能源产业供应链与贸易格局。
这类“风险叙事”近期在欧美媒体和智库中不断出现。从上述英国杂志到美英智库CSIS、RUSI等机构,常见的几种话术包括:其一,以“供应链脆弱性”为由,将全球化合作描绘为战略依附;其二,以“产能风险”为名,建立稻草人目标,转移自身产业竞争力不足或政策迟滞的责任;其三,以“数字威胁”为切入点,将新能源技术更新的全球化过程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总体上,这些表述并非单纯的学术分析或贸易发展,而是服务于贸易防御、产业补贴和政策协调的国家保护主义政治逻辑。
过去两年,欧洲政界一些人和部分媒体持续渲染“中国新能源产能风险”“中国光伏威胁欧洲能源安全”等论调,似乎只要将中国供应链描述为潜在风险,就能振兴本土产业。然而事实表明,这样的舆论与政策取向不仅未能有效推动欧洲新能源制造能力的提升,反而可能削弱其能源转型进程。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获益方——美国能源资本,尤其是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商——在地缘格局中获得了显著收益。“北溪”管道事件之后的欧洲能源结构已说明这一趋势:无论事件起因如何,最终结果都是欧洲能源价格上升、美国出口收入增加。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在过去十年中成为全球能源成本下降的关键力量。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中国在光伏制造链的全球份额超过80%,其中硅片和多晶硅环节占比更高达95%。正是这种规模经济,使全球光伏组件价格在2022至2023年间下降近50%,并于2024年降至每瓦0.096美元的历史低点。欧洲由此成为主要受益者。欧洲太阳能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到65.5 吉瓦,创历史纪录。风光装机的持续增长直接压低了电价:欧委会季度报告指出,欧洲批发电力均价在2023年下降57%,2024年又下降22%。西班牙今年二季度电价同比下降58%,原因正是可再生能源出清率持续上升。可以说,正是中国制造推动了欧洲用户获得更低的能源成本,符合更广大民众的利益。
因而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当布鲁塞尔与华盛顿共同渲染“产能风险”论调时,一个核心问题往往被忽视:谁从这种叙事中受益?答案仍指向美国,或者美国能源利益相关者。“北溪”管道中断后,欧洲从俄罗斯天然气转向LNG,美国迅速填补供应缺口。2024年,欧盟37%的天然气进口来自LNG,而美国在其中占比超过45%,稳居首位。对于美国能源企业而言,欧洲新能源部署的任何放缓都意味着更高的气价与更大的出口利润;相反,当中国光伏加快进入欧洲市场、天然气需求下降时,美国LNG的收益空间也随之缩小。这一因果关系清晰而直接。
与此同时,政策壁垒与负面舆论不仅使美国受益,也为部分跨国资本创造了新的利润空间。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测算,若对中国太阳能与电池产品征收高关税,全球可再生能源建设成本将上升约1370亿美元,相当于16%的额外支出。欧洲智库布鲁盖尔亦指出,限制中国供应链将导致建设成本上升、项目进度放缓,并可能使净就业出现负增长,重挫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局面:一方面欧洲政府宣称要加速能源独立,另一方面却有400多家本土光伏企业联合呼吁停止贸易防御措施,以避免削弱自身发展动力。
事实表明,中国的风光设备正在深刻改变欧洲能源结构。2024年,欧盟近47%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风光合计占比约29%,推动电价下行并使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创下历史新低。而与此同时,美国则从中获得所谓的“替代红利”——“北溪”中断后,欧洲每年需向美国支付数百亿美元的LNG进口费用。若欧洲在政治驱动下进一步限制中国新能源产品,其面临的将是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清洁能源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化石燃料依赖加深。
以“安全”为名的政策若过度扩张,可能反而削弱自身的能源安全基础。“北溪”事件已提供教训:高昂的能源成本最终由民众承担。西方个别媒体或智库成为能源利益方的传声筒,最终获益的是寡头,损害普遍民众的生命质量。应当看到,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并非威胁,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降低能源通胀的重要力量。理性的政策选择,应建立在开放合作与成本效率的基础之上,而非将产业竞争简单转化为安全焦虑。唯如此,欧洲才能在绿色转型中真正实现可持续的战略自主。
(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广东省能源转型风险感知与可持续治理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副教授)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 党昊名、叶韦明
下一篇:闽侯第二家“胖永辉”22日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