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逢低布局的机会又来了吗?
创始人
2025-11-21 08:22:18

来源:投基记

今年无疑是中国创新药爆发的“元年”。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报告,中国已超越欧洲,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药研发力量。现在全球有超过三成的抗体与细胞治疗研发项目来自中国,这使得全球医药创新格局正从西方主导向中美双极转变,

资本市场上,创新药板块也开启“加速度”。其中A股创新药指数年初以来到9月1日,其上涨超过62%,同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上涨接近120%,大幅领先恒生科技、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热门板块。

图:A创新药指数和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区间涨跌幅

那么本轮创新药上涨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一、出海国际化,开启巨额价值空间

中国创新药的“出海”(BD授权合作)已成为行业的核心驱动力,不仅推动企业走向全球,更直接打开了巨大的价值空间和未来想象力。

今年5月,辉瑞以12.5亿美元预付款以及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双位数百分比销售分成的方式与三生制药达成PD-1/VEGE双抗引入协议,这笔交易创下了中国创新药出海首付款和总金额的双料记录。

10月30日,辉瑞官宣注册了PD1/VEGF双抗PF-08634404(SSGJ-707)的两项全球三期临床试验,成为其首个PD1/VEGF加ADC的临床实验,说明了双抗药物正在逐步取代单抗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基石。

放眼全球,同时拥有自研PD1/VEGF双抗和自研ADC的创新药公司屈指可数,而国内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荣昌生物等创新药企已占据先发优势,未来中国药企的市场地位有望进一步得到提升,进而带动BD交易的进一步放量以及创新药企的整体盈利。

二、交易屡创新高,药企步入盈利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已宣布的创新药海外授权(license out)交易数量超过120起,累计交易总金额达到480亿美元,已超过2023年全年交易金额。其中超过10亿美元规模的“重磅交易”超过10起,并且出现了多个“潜在best-in-class”或“first-in-class”品种的出海,推动整体交易质量显著提升。

图:2018年-2025上半年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总额

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数量和金额不断创新高,而BD交易落地仅是出海第一步。基于出海逻辑,一款创新药可以分为5个重要节点:1、数据读出—带来BD可能性;2、license out—收到首付款并带来海外上市预期;3、海外三期开启—海外上市确定性提升至80%以上;4、海外上市;5、海外销售超预期

基于此,随着license out金额的提升,未来创新药企盈利空间将呈几何级增长趋势。

自2024年以来,创新药企的营收就已呈现逐季加速态势,亏损金额也在逐年收窄。

尽管行业整体虽暂未完全扭亏,但部分龙头企业如百济神州已实现单季盈利,大多创新药企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创新药不仅出海迎来加速,国内支付端也在持续优化。10月30日—11月3日,国家医保局组织开展2025年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谈判竞价和商保创新药目录价格协商工作,参与商保创新药目录价格协商的药品24个,有望为创新药提供新的增量。

与往年不同,今年目录调整中增设了商保创新药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相关工作同步进行,并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三、政策利好密集释放

除此之外,政策层面对创新药的支持也密集释放。

2024年创新药首次写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

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综合司于上半年公开征求《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意见,国资委表示鼓励国有企业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展开并购重组;

近期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鼓励创新产品研发,支持创新药产业化落地。

可以很明显的感知到,在行业经历前面三年的阵痛期之后,国家对于医药监管政策的鼓励和放松是全方位的,对于创新药的支持更是史无前例。

四、创新药行情现在走到哪了?

9月份以来,受获利盘兑现,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A+H创新药板块进入一个多月的调整期,期间上证指数、沪深300、恒生指数等主要股指却创出阶段性新高,这种鲜明的走势反差,使得不少投资者对创新药板块的未来表现产生疑虑。

11月6日,创新药龙头百济神州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其营收为100.77元,同比增长41%,净利润为6.89亿元,同比增长130.88%,其核心产品泽布替尼三季度全球销售额达74.23亿元,为全球BTK抑制剂市场首位。

百济神州三季度业绩显著超出市场预期,其美股股价创出年内新高,带动港股创新药迎来反弹。

除了百济神州,恒瑞医药、药明康德等创新药企业绩同样亮眼,基本可以判断,创新药板块的基本面已发生实质性的改善。

而在创新药板块内部,今年港股创新药指数展现出相较于A股同类指数的更强走势。这一相对优势主要源于其自身更为鲜明的特质:一方面,港股市场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因此汇聚了更多处于早期但极具潜力的创新药企,如信达生物、康方生物、药明生物、翰森制药等;另一方面,香港市场资金自由流通,即受益于全球降息周期,今年以来也持续获得内地南下资金的加持。不少创新药企业的港股通持仓占比已超过20%,双重资金利好明显。

随着近期2个月的回调,创新药板块的估值又再次回到低估态势。

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为例,截至2025年11月14日,该指数近5年来市盈率TTM为32.66,处于14.23%的历史分位,仅从估值角度而言,可以说配置价值是很凸显的。

图: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近5年来估值水平

从年内表现来看,港股创新药ETF基金(520700)位列涨幅前一。

随着前期的回调,港股创新药板块积累的风险或已得到一定的释放,基于其坚实的基本面发展,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或可借助此类ETF把握港股创新药板块的长期投资机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安泰科技跌2.00%,成交额1... 11月21日,安泰科技盘中下跌2.00%,截至09:35,报17.64元/股,成交1.05亿元,换手...
华力创通跌2.04%,成交额5... 11月21日,华力创通盘中下跌2.04%,截至09:36,报22.10元/股,成交5222.52万元...
红利国企ETF(510720)... 11月21日,红利国企ETF(510720)开盘跌0.20%,报1.010元。红利国企ETF(510...
华友钴业股价跌6.55%,华泰... 11月21日,华友钴业跌6.55%,截至发稿,报61.25元/股,成交9.50亿元,换手率0.81%...
厦钨新能股价跌5.2%,银河基... 11月21日,厦钨新能跌5.2%,截至发稿,报72.24元/股,成交7880.81万元,换手率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