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姜晓菲报道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急性心肌梗死正逐渐向年轻人蔓延,逐渐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隐形杀手”。长期吸烟、熬夜、过度劳累、饮食油腻等不良习惯,都是侵蚀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房主任医师翟娜表示,心梗并非无迹可寻,掌握科学的预警、急救与预防知识,就能为生命争分夺秒,筑牢健康防线。
心肌梗死本质上是心脏的冠状动脉被血栓突然堵死,导致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坏死的危急重症。翟娜提醒,心梗来临前,身体常会发出“警报”。除了典型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外,更需警惕那些“声东击西”的隐匿信号。有的患者表现为上腹痛、烧心,易被误认为胃病;有的则是下颌痛、牙痛或左肩背放射痛,常被当作骨科问题处置;还有的仅出现突发心慌、极度疲劳或莫名出冷汗。对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胸痛,仅表现为嗜睡、乏力或呼吸困难;而年轻人则容易因症状轻微而误以为是普通疲劳,从而错失良机。若在发病前数日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或夜间睡眠中憋醒,更是心脏发出的重要求救信号,绝不可掉以轻心。
面对心梗发作,迅速而正确的现场急救至关重要。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突发有人心梗应立即拨打“120”,心梗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120分钟。首要原则是立即停止所有活动,静坐或卧倒休息,最大限度减轻心脏负担,切忌硬扛或自行驾车前往医院。在等待救护车期间,若患者意识清醒、血压正常且无禁忌,可遵医嘱含服硝酸甘油或嚼服阿司匹林;若患者已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则应立即开始持续、有效的心外按压,为后续专业救治争取机会。
预防是应对心梗最有效的策略。翟娜医生建议,公众应从严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入手,坚决戒烟限酒,培养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并保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同时,保证充足睡眠、管理好情绪、将体重与腰围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以及定期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筛查,都是构筑心脏健康防线的坚实基石。避免突然的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冬季寒冷刺激,也能有效规避急性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