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南非约翰内斯堡,为迎接即将在此举行的G20峰会,该市启动大规模清理工作。图为市政公园员工在该市一条主要高速公路沿线种植花卉。视觉中国供图
南非约翰内斯堡市市长达达·莫雷罗迟到了。11月13日,他身穿一身环卫工人的衣服姗姗来迟,出现在“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中非伙伴大会的会场。
“他(莫雷罗)说早上在搞卫生,结束后直接赶到会场来致辞。”这给参与协办大会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留下了深刻印象。“举办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十次峰会正为南非带来深刻的变革,各方都对这场多边盛会充满期待。”早早飞抵南非的刘鸿武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觉得全球治理的“中非时刻”到来了。
11月22日至23日,约翰内斯堡作为南非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将主办G20峰会,这是G20峰会首次在非洲大陆举办。应南非政府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于11月21日至23日出席G20峰会。在此之前,李强总理还应邀于11月19日至20日对赞比亚进行正式访问。一系列高层双多边外交活动正在非洲大陆铺开。
对非工作的一次重大行动
“中方愿同各方一道,继续以G20合作赋能非洲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进步。”今年2月,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G20外长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表达了期待。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汉智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解读说,今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第一年。去年9月的北京峰会提出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启动实施,“实现共同繁荣进步”是上述主张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涵。
中国总理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后首次出访便来到非洲,马汉智认为,这是中方对非工作的一次重大行动。
在前往南非出席G20峰会前,李强总理于当地时间11月19日抵达卢萨卡,应邀对赞比亚进行正式访问。赞比亚是南部非洲首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两国之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希奇莱马总统战略指引下,两国政治互信持续深化,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的典范。
马汉智分析说,近年来中赞关系发展良好,合作日益紧密,一批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例如,今年6月底,由中企承建的赞比亚装机规模最大单体光伏项目举行并网发电仪式。希奇莱马总统在仪式上表示,这一项目的建成不仅显著提升赞比亚的能源保障能力,也充分体现了赞中两国合作正从政府层面不断延伸至企业和民间层面。同时,中方正在推动坦赞铁路重新激活,这离不开赞比亚作为重要参与方的支持。
“赞比亚始终是中国的传统友好伙伴与重要合作对象。在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巩固、合作愿景明确、具体项目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李强总理此次访赞具有重要意义。”马汉智说。
中方将为全球南方核心关切提供支持
“全球治理需要汲取全球南方的智慧,而在全球南方中,非洲与中国的作用最为关键。”刘鸿武认为,要观察全球南方的崛起和中非合作的现实意义,G20峰会是重要参照。除非盟外,南非是G20中唯一的非洲国家。
采访中,刘鸿武多次提到“9年”这一时间跨度:9年前的2016年,G20峰会首次在中国举办,首次就支持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开展合作;9年后,G20峰会首次来到非洲,全球南方的特殊地位获得更多关注,这离不开中国在其中发挥的引领作用,“这是通过中国与南非等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的”。
一连多日,刘鸿武在南非与当地政要、智库和媒体进行交流。他感受到南非方面对成功举办本届G20峰会展现出的信心与期待。“他们坚信在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下,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此次峰会必将取得积极成果。”
这是对美国因南非于2023年12月向国际法院起诉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实施种族灭绝,并指控南非正出现“针对白人的种族屠杀”而缺席本次G20峰会的强有力回应。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长拉莫拉11月18日表示:“无论有没有美国,全球事务都将继续推进。”
“团结、平等、可持续”是本届G20峰会主题。与会各方将重点围绕南非提出的四大优先事项展开讨论,即加强灾害应对能力、保障低收入国家债务可持续性、推动公正的能源转型、利用关键矿产资源促进实现包容性增长及可持续发展。
马汉智预计,中方将推动落实全球治理倡议,特别是在促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方面,着力增强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金融与经济治理中的自主性与发言权,提升其经济韧性,并为防灾减灾、债务解决等全球南方核心关切提供支持。
此外,李强总理与东道主南非领导人、出席G20峰会的印度总理莫迪等政要的互动也备受关注。“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成功举行后,中印关系止跌回稳、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印度将于明年主办金砖国家峰会,届时中印携手推进全球南方合作将成为重要看点。”马汉智分析说。
让中非人民从合作中真正受益
关于“实现共同繁荣进步”的期待,马汉智表示,这对当前中非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把中非合作的“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使中非人民都能从合作中切实受益。对于怎样的中非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他认为,“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主持公道、捍卫正义,顺应时势、开放包容”的“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已给出了指引。
对中方而言,“无论是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还是企业界、学术界与智库界,都必须更加重视对非洲问题、南非问题及中非关系的研究,秉持长远战略眼光,持续加大对非洲及中非合作的投入,”过去30余年间,刘鸿武长期游走于非洲多国,他提倡深入非洲实地,在实践中发掘真正有助于推动非洲发展、摆脱贫困的“真问题”。
“中国对非洲的期待,本质上也是对中国自身的期待。只有全球南方实现发展,并与中国构建起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知识共同体,中国才能真正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崛起、持续发展,并有效应对西方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刘鸿武认为,中国对非洲的支持并非单向寄望于非洲,而更应被理解为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坚定承诺。
正如莫雷罗在“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中非伙伴大会上的发言中所说:“未来应继续深化南中联系、拓展合作领域,不断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纽带,为全球南方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本报北京11月20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子倩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用文物讲长江故事,那是历史的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