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秋玲
图/受访者提供
11月20日,广东省政府官网发布通报,重磅揭晓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荣誉榜单,227个项目(个人)获奖。
榜单全方位彰显广东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与人才活力。其中,陈和生院士、唐本忠院士荣膺突出贡献奖,成为榜单核心亮点;自然科学奖方面,“基于冷原子的量子调控研究”等12项成果摘得一等奖,20项成果获评二等奖;技术发明奖方面,授予“高致病性禽流感全禽源重组疫苗创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9项成果一等奖,7项成果获二等奖;科技进步奖方面,“高性能智能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超宽深埋钢壳混凝土跨海沉管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2项成果斩获特等奖,另有一等奖29项、二等奖96项;此外,21项成果获科技成果推广奖,伯纳德·L·费林加等5人获科技合作奖,王猛等24人获青年科技创新奖。
致敬科研高峰攀登者
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分别授予陈和生院士和唐本忠院士。
陈和生院士是我国著名粒子物理学家、散裂中子源项目最早的倡议者和规划者之一,是第一位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带到广东的科学家。散裂中子源项目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源领域空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建成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促进了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落户广东。陈和生还带领团队在东莞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基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并在粤培养了一支400多人的大科学工程关键技术研发和多学科研究队伍,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技术问题贡献了“广东力量”。
唐本忠院士是我国高分子化学领域和有机发光材料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发现并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革新了有机发光材料的设计思路,为我国有机发光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他始终坚持科学原始创新研究的科学普及工作,促进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获“广东科普讲师团团长”“广东十大科普传播达人”等多个荣誉称号。
这两位杰出科学家目前活跃在科研一线,他们对科学的执着和追求、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
褒奖科技创新主力军
作为创新主体,企业始终是广东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与特色长板。记者梳理发现,227个获奖创新项目(个人)中,由企业牵头完成的有51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7项、科技成果推广奖4项),占比达22.5%;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总数达144项,占63.4%;三大奖的特等奖及一等奖共52个项目中,由企业牵头完成的多达10个,科技进步奖2个特等奖项目更是由企业包揽。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获奖项目(人)中,技术发明奖有16项,科技进步奖有127项,合计占比63%。这批获奖项目成果在转化应用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据统计,成果转化应用后在完成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6029.1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856.7亿元,在其他应用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601.9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107.2亿元。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要素促区域协调发展。获奖项目(人)中,自然科学奖有32项,占比达14.1%,奖励数量再创新高。这些项目充分展现了广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榜单中,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牵头完成的项目达12项。科技成果推广奖21个获奖项目,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推广应用产生的新增销售额达472.6亿元,新增利润119.7亿元,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获奖者说
正是广东重视创新、超前部署的魄力,才让散裂中子源这一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东莞,成功建成,且诸多设备性能一举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为我国科技创新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总指挥、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陈和生
很多人觉得科学高深难攀,其实并非如此。世界上值得研究的事物太多了,只要真心热爱、肯沉心钻研,说不定哪天就有新发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