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温情与洞见
——评刘江滨《散文,别太像散文》
□高建军
唐代刘知几论治史,认为要才、学、识具备。清代袁枚认为作文也应如此。其实在作文方面,除了才、学、识之外,还应加上“趣”与“神”。趣,就是有趣味、有韵致。只有有真趣的人,才能写出真有趣的文章。神是神采、风格,是你独有的特点。刘江滨最新随笔集《散文,别太像散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就是一部才、学、识、趣、神“五味俱全”的优秀作品。其文章的五味,又体现两大特征:温情与洞见。
温情包含着深情、热爱与悲悯,爱人、爱家乡、爱生活、爱人生、爱世界。不过作者写温情,多以平静、平淡的语气表达,如陈年的酒,醇厚却不浓烈,内敛而不张扬。
一般抒写温情的文章,多集中于对家乡的怀恋、对亲人的思念、对故旧的追忆。而这部文集中,作者并没有专门描写家乡与父老的文章,只有几篇近似题材的作品,如《家乡话》《一把土》《语文课》等。作者的温情,更多的是看似随意地散布在不同的文章里,而这些文章从表面上看,往往与温情、深情、悲悯并不相干。这恰恰是作者无心的安排,他就是要这样写。比如《说胡子》是一篇写胡须的小品,文中却说到自己的一段过往:“父母离世,也带走了魂魄的一部分,留在世上的这具躯壳失魂落魄。胡子拉碴与披麻戴孝一样不觉其丑,反而觉得这个样子最合适最匹配。”再如《说头发》,作者在文章最后,突然提到母亲:“母亲八十岁时在石家庄我的家里住过两个月,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坐在客厅茶几旁边的小凳上梳头。有一天我起得早,看见母亲正坐在那里一条胳膊弯起来仔细梳头,安详端庄,娴静温婉,我突然明白,母亲也是一个女人啊,年轻时候一定很美。”这些文字,让读者感受到,它们是作者在行文时最留心、最在意的,更是其内心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
作者文章的洞见体现在通透和深刻两方面。通透代表智慧,看得清、放得下、洒脱、不拘泥。深刻代表思想的深度,见他人所未见。作者谈世相、说历史,多能自出机杼,发现端倪,指出病灶,既准且独。他说:“情商低,叫‘傻’,那么人商低,可以叫‘劣’。”(《人商》)他说:“聪明是上天赐予,而智慧却是千锤百炼乃成。聪明是‘术’,智慧是‘道’。聪明只是河流,而智慧则是容纳百川的大海。”(《聪明的两面》)特别是他在《关于家园》中对于精神家园的看法,与多数流行观点绝不相同,出人意表却又圆融自洽,他说:“艺术与精神的特质是自由的、不羁的,家园却是一种藩篱,在温情脉脉中消解了人们前行的勇气。”
作者整体文风温厚朴质,没有疾言厉色,没有某些文化大散文的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莫测高深,有的只是轻描淡写的点拨、娓娓道来的陈述、真挚热诚的提醒。然而也并不是没有锋芒和犀利,只是这种锋芒与犀利,如云层里的霹雳,似暗夜中的惊雷,隐隐的,却振聋发聩,重剑无锋,无坚不摧。
作者的洞见还体现在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图解答之,甚至解决之。最有代表性的是《散文,别太像散文》。中国当代的散文创作存在诸多问题,作者敏锐觉察到,并精准说出来,观点大胆新颖,对散文文体完全持开放态度,提倡打破陈规戒律,反对自我束缚。他说出来后,别人恍然大悟——对,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博览群书,书中所引,既显渊深宏富之底蕴,又藏云淡风轻之姿态,无半分炫技之痕,亦无刻意掉书袋之嫌。尤为精妙者,是其善用比喻。他将好朋友比喻成磨刀石(《磨刀石》),把幽默比喻成“心灵的搔痒”(《沧海一声笑》),把字义相近的字比喻成双胞胎(《你能认识多少字》),等等。这般灵动鲜活、不拘一格的喻体,非腹笥丰赡者不能为。
总之,《散文,别太像散文》是一部兼具文学质感与思想深度的随笔集,其本身即为对作者所倡导的创作理念最生动的实践。当散文超越了形式的束缚,回归到真诚表达与自由思考,它就会在文学的星空中,发出自己独特而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