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中医学系教师指导学生把脉问诊。
中医学系教师为群众针灸治疗。
董小君 邬如国 李和忠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系党支部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教育部关于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七个有力”要求,坚持“党建领航,推动党建与教育医疗事业深度融合”工作思路,全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该党支部以“卓越岐黄”党建品牌为抓手,构建“1433”支部工作法(即守正创新“一主线”,至精至诚“四步诊”,传承岐黄“三步法”,为民服务“三步走”),先后获批“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示范点”,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党建引领育英才 技能大赛展风采
走进遵义医专中医学系实训室,一股浓郁的中药香气扑鼻而来,这里不仅是学生们学习中医药知识的殿堂,更是他们磨砺技能、展现风采的舞台。近年来,该系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系党支部的引领和指导。
“这是我们学生在‘天堰杯’全国职业院校中医临床、中医康复学生职业技能展示活动中获得的中医诊断个人单项第2名,充分体现了学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育人成效。”该校中医学系中医外科学教师赵文松指着获奖证书欣慰地说。
在他身后,陈列室里摆放着近年来学生获得的各类奖项:贵州省第十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第十九届“挑战杯”贵州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第二届中医临床技能赛项团体三等奖……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遵义医专中医学系党支部创新实施“四诊”思政育人工作法,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智慧创造性转化为育人方法。通过“望”学生学习状态、“闻”多方意见反馈、“问”深入沟通需求、“切”精准分析施策,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时,设立创新实践示范岗,组建由党员教师牵头的技术指导团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通过组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此外,在2025年贵州省第二届高校志愿服务专项大赛中,遵义医专中医学系师生团队凭借“杏林五宝”IP形象斩获金奖。该项目以五禽戏为灵感,将中医适宜技术与五行学说融合,设计出“杏林五宝”吉祥物,并开发出书签、扇子、挎包、雨伞等文创产品,让中医药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遵义医专中医学系师生通过党建引领强化“赛学互促”,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60余项;研发慢特病康养产品2项;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1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职业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市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4篇,其中SCI论文14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5篇,主(参)编教材22部,入选国家规划教材7部,省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精品课程8门。
杏林春雨沐基层 薪火传承重实践
如果说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试金石,那么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活动则是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能力的体现。
“我们要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走进寻常百姓家。”在遵义医专中医学系党支部纪检委员于晓芹的带领下,中医药文化传承“杏仁志愿服务队”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百余人的特色团队,形成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循环服务模式,将中医药文化带到乡村基层,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服务队依托学校中医文化馆、中药标本馆、生命科技馆、中医健康技能开放实训基地等优势,打造集实践教学、知识传播、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平台。一方面“请进来”,开展“银龄健康营”“中医药文化研学营”等活动,以平台为载体,利用实景实物,探索和创新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方式,开展多元化文化科普活动,讲述中医药的智慧与魅力;另一方面“走出去”,派出志愿小分队,深入社区、乡村、学校,通过“中医诊疗”“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中医文化科普”等趣味十足的方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带入家庭、学校、社区乃至国际交流等各个层面。
“今年我们开展义诊2次,诊疗300余人次,发放自主研制的鞋垫、足浴包等产品,受益500余人次;开展中小学生中医文化研学活动1次,中医文化科普展1次,受益学生达1400余人次;发放自编的中医药保健知识手册,开展中医保健知识宣传,受益千余人次。”于晓芹一边细数着服务成果一边说,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中医药文化在乡村地区生根发芽,成为村民们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最让她自豪的是,团队还开通了“杏林果果”班主任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定期推送中医药故事和养生知识,实现线下实践与线上传播有机结合。“杏林果果”班主任工作室已入选贵州省高校班主任工作室培育对象,助力年轻班主任成长。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遵义医专中医学系党支部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全过程。每次“三下乡”活动都是一次深刻的学以致用,并淬炼学生在服务中深化专业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奉献中感受自身价值,增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这种“师生协力、线上线下、老幼共传”的模式,探索出一条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该系获得2024年贵州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红星闪耀,青春下乡”团队荣获2024年贵州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教育教学结硕果 融合创新育新人
在党建引领下,遵义医专中医学系不仅在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更在教育教学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我们创新的‘双元融合,师承为轴,三阶贯通’中医学专业育人模式,获得了贵州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遵义医专中医学系党支部书记董小君表示,通过校院融合、分段育人的方式,学校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全过程,有效解决了传统中医教育中学时短、课程多、专业课教学“浅尝辄止”等问题。
在董小君的带领下,中医学系与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等教学医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开设“卓越岐黄班”,共同开展医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大一校内夯基础、大二入院双师承、大三留院预规培”的分段育人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跟师学习。
同时,院校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医院导师与学校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共同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指导。党支部还推动建立了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从理论知识、病史采集、技能操作等六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董小君表示,截至目前,遵义医专与江津区中医院合作的双元育人模式已培养毕业生96人。其中,参与专升本考试的毕业师承学员升学率达60.5%;参加工作的毕业师承学员从业于医疗卫生单位的比例超过95%;已有8名师承学员成功考入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17名师承学员正在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在遵义医专中医学系党支部的引领下,该系先后荣获多项学术、技能奖项:《中医学》教材获省级学术成果奖二等奖;贵州民族药抗类风湿关节炎实验研究系列论文获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学术成果奖三等奖;师生在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贵州赛区获得11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陆远富表示,将继续秉承“仁心立人、仁术立业、医道立世”的育人理念,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做得好”的中医药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本文图片由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提供)
上一篇:五大道景区严肃查处违规经营电动车
下一篇:让高雅艺术“流淌”在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