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供销社的老房子,被改造成网红打卡地。 本报记者 李波 摄本报记者 李波
同样一处旧房子,引来新经营者后,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中固供销社;同样一片果园,在返乡的青年参与经营后,开心果就通过网络卖到了全国各地;同样种植花生,有人牵头建起筛选厂后,花生就能从村头直通码头。
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铁岭农村,有很多这样的创业故事。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需要整合的集体资产、亟待开发的自然景观、无法有效对接市场的优质农产品,要破解这些发展难题,需要更多懂农业、会经营、紧跟时代节拍的乡村“弄潮儿”。
精准聚焦当下农村的现实需求,近年来,铁岭市委组织部以农村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为抓手,全力做好发现、引进、培养工作,构建起“内挖本土能手、外引返乡人才、培育党员骨干”的多元选才体系。2024年,铁岭市选聘建立起261人组成的农村职业经理人队伍后,又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针对性培育。组织外出考察、召开交流座谈会,提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调动资产资源的能力,推动铁岭特色农产品“出圈”;组织“农村优秀职业经理人代表激情创业——半月坛·半日谈”活动,推动学员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为及时协调解决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还建立了相应的服务机制。
在这些乡村“弄潮儿”的带动下,一些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难题得以破解。
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上,铁岭县镇西堡镇木厂村的赵铁蛋,带领村民种植“甜掉牙”地瓜、加工地瓜干,把特色农产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铁岭县凡河镇五角湖村的董娇阳,组织标准化种植,引进先进设备建加工厂,打造本地品牌,带动村民把铁岭大米推向国内市场。
在盘活闲置宅基地上,金铤燕大胆探索,在铁岭县腰堡镇友谊村建设游玩体验项目,引进特色餐饮项目,把村民闲置的宅基地打造成民宿。如今,友谊村已经发展成为特色旅游村。
在发展电商产业上,开原市松山镇的董月洁,投资1200万元建直播销售基地,带领村民带货,把榛子、山野菜、鸡心果、煎饼、酱菜、豆油等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她的影响带动下,松山镇从事电商产业的商户已经发展到35家。
面对农文旅融合的广阔发展空间,银州区七里乡韵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刘斌,充分展现专业能力,依托七里柴河沿岸资源,打造“多元场景+特色活动”的发展模式,投资建设专业钓鱼场,开发“七里晚渡”网红打卡地,盘活《乡村爱情》拍摄场景。如今,七里乡韵景区已成为铁岭农文旅融合的样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