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核心阅读 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水利部将联合有关部门统筹完善节水产业发展制度政策体系,以更大力度为产学研用各市场主体做好服务,携手并进推动节水产业蓬勃发展。 □ 本报记者 刘欣 发展节水产业是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的关键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 2024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节水产业的宏观政策导向,提出到2027年实现万亿规模的阶段性目标。一年多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抢抓机遇、乘势而为,通力合作促进节水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水利部副部长陈敏在水利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农业、工业、城镇生活、非常规水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各地新建成多个节水产业园区,节水相关产业市场规模估算超7600亿元。 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节水产业发展整体呈现出制度政策体系加快健全、集群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创新驱动模式加快建立、企业发展活力加快激发、国际合作效益加快显现等特征。
健全产业发展体系
2025年,水利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节水产业发展体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陈敏表示,“建立健全节水产业发展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正在围绕农业、工业、城镇三个领域,大力构建制度政策、产业标准、企业优培、市场机制、技术创新五大体系,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健全制度政策体系方面,我国建立了由顶层设计和专项政策构成的“1+N”节水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包括“节水贷”绿色金融、水资源税减征优惠、中央资金支持节水重点项目等。截至目前,享受水资源税减征政策的工业企业达400家。目前,水利部正在组织将这些激励政策汇编成《节水产业优惠政策指引》,推动相关政策落地生效。 在完善产业标准体系方面,明确节水产业边际范围,建立《用水节水统计调查制度》,制订鼓励类和淘汰类节水产业目录。推进融入绿色产品体系,将节水产品纳入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发布四批水效标识产品目录。强化定额管理,制定国家用水定额105项、省级用水定额4000多项。 在构建企业优培体系方面,各地支持头部企业引领节水产业链协同发展,培育出200余家骨干企业,其中上市公司5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6家、国家专精特新企业40家,有16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13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在培育市场机制体系方面,推进水价水权改革,全面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累计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10.3亿亩,用水权交易30919单、水量65.51亿立方米。推广合同节水管理和节水诊断。 在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印发《关于鼓励建设节水技术创新中心的通知》。建立常态化科技推广机制,印发《节水先进成熟适用技术设备推荐推广工作办法》,累计发布节水技术194项,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实化以‘三个领域、五大体系’为主体框架的节水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产业规模尽早迈过万亿元大关。”陈敏说。
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陈敏表示,“节水产业具有经济正外部性,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相互交叉渗透,必须更加注重‘两手发力’,统筹制度政策设计与市场机制创新,做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严格刚性约束,以过硬措施倒逼绿色转型。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基本完成全国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确定31个省份地下水管控指标,2024年叫停67个节水评价不达标项目,核减水量20.9亿立方米。基本建立国家用水定额体系,涵盖80%以上的工业用水量和85%以上粮食、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已经发布黄河流域强制性用水定额6项,今年还将发布14项。计划用水管理覆盖全国28.2万家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开展两批20个区域流域水预算管理试点。 加大政策供给,以正向激励优化市场环境。将节水供水工程、农业节水改造等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目录,将“水资源高效及循环利用装备制造”等纳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制订《节水产业指导目录》,使节水产业充分享受绿色支持政策。 提振投资消费,以释放需求创造市场价值。中央财政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灌区节水改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非常规水开发利用、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行业节水改造等项目。结合消费品以旧换新、家装厨卫“焕新”政策,推动家庭节水器具更新。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和水利部印发《公共机构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和《关于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器具普及更新工作的通知》,推动全国100多万家公共机构节水器具普及更新工作。 激发内生动力,以平台机制促进协同发展。各地发挥国资央企引领支撑现代化节水产业体系建设的排头兵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聚合辐射效应,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支持企业孵化和培育,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加大支持政策供给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十五五”期间,发展节水产业有什么打算和具体举措? 对此,陈敏表示,“十五五”期间,水利部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坚持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和拓展国际循环,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节水产业体系。具体包括: 加大产业支持政策供给,积极研究出台新的支持政策,推动设立节水产业基金,创新节水产业投融资机制,指导企业用好用足节水产业优惠政策,助力节水企业降本增效。 实施产业标准引领行动,扩大水效标识产品范围,制定节水类绿色产品认证目录,健全产品评价系列标准,将更多节水产品纳入政府采购品目清单,探索建立用水户节水量计算标准与核验机制,深化标准国际合作与互认。 培育产业高地和龙头企业,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区域加快打造产业链完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水产业集群。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节水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培育节水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打造一批中国节水商业品牌和标志性产品。 健全合同节水管理体系,加大合同节水管理推广力度,完善支持政策,拓展合同节水管理应用场景,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工作辅导,推动项目实施,培育发展一批合同节水服务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专业技术力量参与节水工作。 实施技术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建设国家节水技术创新中心,鼓励支持部级、省级节水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统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节水科技创新,研究编制节水关键技术装备发展指引与图谱,推进“卡脖子”技术装备和关键共性技术集中攻关,建立国家节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陈敏表示,水利部将联合有关部门统筹完善节水产业发展制度政策体系,以更大力度为产学研用各市场主体做好服务,携手并进推动节水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