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消费,并不只是“买买买”,它展示个人选择,反映市场动向,也揭示社会风尚。即日起,福州新闻网客户端开设《新消费》专栏,我们希望深入一线,用笔尖和镜头捕捉榕城最鲜活的、最有趣的消费讯息,洞察消费热点之下的市场趋势,记录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最新变化。
又是一年“双十一”
你的购物车变了吗?
福州新闻网客户端记者采访发现
这届年轻人在买东西这件事上
格外“人间清醒”
从他们的购物车里,记者发现,曾经冲动、超前的消费模式逐渐远去,强调性价比、注重消费体验、追求情绪价值的理性消费方式正悄然成为主流。让我们从一辆辆的购物车里,看看当代年轻人的消费新哲学。
为“情绪价值”买单
福州一外企员工陈佳佳
“以前拆快递的快乐转瞬即逝,衣服可能过季了都还没拆标签。但今年购物车的重心变了,这次和朋友一起囤了去云南的机票酒店套餐。整个十一月都因为这场计划的旅行而充满期待。”
陈佳佳的选择并非个例。近年来,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情绪价值与悦己体验正逐渐成为驱动消费决策的核心要素,“为快乐买单”已从一种个体行为演变为具有普遍性的消费新趋势。
一份《2025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显示,约9成的年轻人愿意“为快乐买单”,其中以“囤机酒产品、旅行线路”为代表的消费选择,更以36.9%的占比成为最受欢迎的情绪消费品类。
这一趋势在市场上得到了印证,根据飞猪数据,截至11月4日,机票次卡、随心飞类商品已售出超60万件。不少商家更选择延长核销期限,或直接表示“未预约可退”“过期自动退”,打消年轻人“怕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顾虑,更好迎合年轻人需求。

消费者在“双十一”给猫咪购买的猫粮。记者 吴桦真 摄
与此同时,将宠物视为“家人”的情感依恋,也让宠物经济成为情绪消费的重要阵地。
“00后”余丹婷
“在我的购物车里,超过一半商品都是买给猫咪沛沛的,从罐头、冻干到崭新的猫爬架,花费超过2000元。沛沛饭量比较大,猫粮保质期比较长,反正总要吃,正好多买点口味。”

消费者在“双十一”给猫咪购买的罐头。记者 吴桦真 摄
像余丹婷这样在“双十一”为“毛孩子”集中囤货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猫狗双全”的消费者李女士也告诉记者,“双十一”期间她为宠物消费的金额超过3000元,同样集中在宠物食品。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场以“悦己”为核心的消费场景,并未止步于浅层的娱乐。书籍、影视、音乐及知识付费课程等内容型消费依然有不少受众,展现出年轻人对精神滋养与自我成长的内在诉求。
上班族林怡
“我经常出差,电子书在飞机上读起来比较方便,我想看的书这平台大部分都有,平时要228元,还是比较实惠的。”

萝北趁“双十一”购买的实体书和电子阅读器。记者 吴桦真 摄
“95后”萝北
“我喜欢看书也喜欢收藏书,这个阅读器对高度近视的人很友好,有活动很划算。”
用“理性对比”思考
有趣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乐于为情绪价值买单的年轻人,面对实物商品时,并没有盲目地“一掷千金”,而是用清晰的思路和审慎的态度,构筑起自己的消费防线。
“以前买衣服看款式,现在先查面料。”刚参加工作的安安转变颇具代表性。她今年购入的羽绒服,是比对了充绒量、绒子含量和面料成分后的结果,“宣传的时候都花里胡哨,但好不好穿只有自己知道,实打实的数据比广告可靠。”

除了追求“成分透明”,年轻消费者们也练就了一身“反套路”的本领。
江夏学院大一学生吴星
“我在选购电脑时就发现,原本看好的机型在‘双十一’前两个月悄然涨价近千元,‘折扣’后和平时相差无几。这让我果断选择寻找其他的性价比机型,要不就直说不打折,要不就干脆点让利,和消费者‘玩心眼’的商家反而让人失去信任。”
事实上,尽管“双十一”战线越拉越长,今年还有各大平台下场“混战”,但这并没有催生年轻人的冲动,反而给了他们更充裕的理性思考空间。
大学生李雨薇
“我不再守着零点的钟声仓促下单,而是将心仪商品提前放入多个平台的购物车,花时间逐一记录价格波动。反正我不着急买,谁便宜我买谁。”
让实体经济“复燃”
在线上各大平台为“双十一”“各显神通”的同时,记者发现,今年的“双十一”,线下实体商超的存在感更强了。

“双十一”消费者在实体店购物。记者 池远 摄
商家:推出各具特色促消费活动在福州,各大商业综合体、连锁超市以及各品牌商家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吸引不少消费者走出“云端”,回归实体,开启放心又省心的“买买买”模式。
“专柜价比直播间还便宜,品质看得见、摸得着,也不用担心买错色号或版本,比线上省心多了。”在东百一家化妆品门店选购气垫和精华等产品后,市民陈女士感慨。
陈女士曾是卡点抢购“双十一”的消费者,但这几年,复杂烧脑的满减、凑单等优惠政策让她望而却步。
“现在的优惠模式,不等到‘双十一’结束,都不知道最低价是多少,刚买完就发现又降价了,显得我像冤大头。”陈女士的吐槽道出了不少消费者的共同感受。记者在不少社交平台看到,不少网友都在吐槽不看直播就领不到大额券、不同账号价格不一、买完又降价“杀熟”等现象。
这一消费转向,也推动更多实体商家积极拥抱变化,通过营造独特的场景和内容来回应年轻人的新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百货商场转型为集零售、餐饮、展览、娱乐于一体的生活方式中心;独立的买手店和品牌旗舰店则通过独具匠心的空间设计、艺术策展和限量款产品,构建起品牌的文化认同感,吸引着寻求个性表达的消费者。
部门:发放总额300万元消费券
11日,福州更启动“惠聚榕城·悦购商圈(综合体)消费季”主题促消费,发放总额300万元的消费券,持续激发市民游客从“屏对屏”回归“面对面”的消费热情。
记者:吴桦真
编辑:陈颖
策划:吴文霖 冯雪珠 陈玲云
福州新闻网客户端原创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