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周晓虹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卢春天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蒋国河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萧 放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文 军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杨发祥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董海军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学教授
本月初,位于仓山义序的黄氏支祠,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代学术研讨会——纪念林耀华先生义序研究90周年学术研讨会。数十名社会学、人类学学者从南京、西安、上海、厦门等地赶来,在挂满牌匾的古老空间中,展开了一场关于乡村的交流与对话。
从义序研究中来
“社会学在中国的知识之旅,始自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周晓虹表示,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标志着社会学进入中国,在早期的社会学实践中,福建贡献了《金翼》中的“黄村”与《义序的宗族研究》中的义序村两大乡村研究典范。《金翼》和《义序的宗族研究》的作者都是福建古田人林耀华,他是中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我们可以看到福建人在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贡献和价值。”周晓虹说。
几十年过去,义序对于新一代研究者的吸引力仍不减当年。此次相聚,他们是为了新的探寻:义序研究,何以照见当下?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春天认为,可以从《义序的宗族研究》独特的研究框架中找到解答。他分析道,该研究从社区基础、社会结构、实际生活、心理观念四个维度出发,创造性地将“宗族”(血缘)与“乡村”(地缘)结合为一个分析单位。“这一研究既精准概括了东南地区汉人社会的根本特征,又超越了单纯的家族史或村落志研究。”卢春天强调,这体现了早期本土学者的主题自觉,他们没有盲从西方范式,并采用共时与历时结合的视野,为理解变迁中的中国乡村提供了经典而富有生命力的分析起点。
基于这一传统,他呼吁学界应积极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乡村研究话语体系。他认为,通过功能分析和深描,能更好地理解当下乡村组织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整体性思路则有助于应对空心化、土地流转等相互交织的复杂问题,倡导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的关联中寻找答案。
探索现代基层治理新路
研讨会的焦点之一,还落在了宗族这一传统组织与现代治理的关系上。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蒋国河概括了义序研究中宗族早期的治理功能,“族内任何事务,祠堂都有干涉之权”。那么,在当下,如何看待宗族与基层现代治理的关系?
蒋国河指出,宗族文化可以有机融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基层治理。其中,宗族文化是“德治”的重要资源,并已催生出社区理事会、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载体。除了治理功能,宗族所承载的“乡愁”与礼俗,亦可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源,并在农村互助养老、托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当然,宗族作为治理资源也面临载体衰弱、社会流动等挑战。对此,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从“新礼俗”建设的角度提供了思路。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萧放表示,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重要目标。他分享了陕西蓝田县的案例:当地汲取现代元素,培育出新型礼仪活动,推行融入了“传思想诵乡约、立家训、送文化”等环节的新式婚礼,在破除陋习的同时,重振了仪式化生活,凝聚了地方社会情感。“当带有凝聚力的‘我们’被不断重复时,共同体便已形成。”萧放说。
他特别强调,新礼俗的推进需要乡贤与本地志愿者的全方位介入。通过建立乡风文明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让有威望、通晓政策的乡贤柔性纾解治理难点。同时他提醒:“在找到替代形式前,不要匆忙禁止千百年来形成的民间风俗。”
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当回望的视野投向过往,关于乡村的前瞻性思考,同样是本次研讨会的重点。
在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军看来,林耀华的义序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提供了一个经典范本。“它将宗族视为一个高度自治、功能完备、自我维系的社会有机体。”文军认为,其内生动力源于一个由文化认同、组织架构、资源基础和制度规范四大支柱相互耦合形成的强大系统。
他进一步指出,今天乡村振兴中提及的“内生动力”,其精髓正是要系统性、整体性地重塑乡村的治理生态,而非重建一个“义序宗族”。“成功的乡村治理在于巧妙地嫁接、引导和赋能乡村中的这些自发秩序,使其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同向而行。”
随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发祥将讨论的社会单元从村镇提升至县。他聚焦“人口规模小县”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缩影,指出全国有超过400个户籍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县。他认为,这些小县发展的逻辑不是拼规模与增速,而是拼特色、拼可持续性,其价值在于提供生态屏障、文化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等。
面对小县发展中“人的难题、业的困境、钱的束缚、治理的艰难”四大困境,杨发祥提出,根本出路在于一场“基于精准定位的系统性价值重构”,其核心是推动“人的重构”,最终塑造“小而美”的空间形态、“小而特”的产业形态和“小而精”的治理形态。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学教授董海军则具体回应了未来乡村建设中“人从哪来”的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富于创见的概念“离乡不离土”。他解释,这是一种新时代的县域城镇化模式,即人们“居住在县城,工作在乡村”,动态往返于城乡之间。
然而,调研发现,青年人才受限于对乡村的刻板印象、身份归属困扰及产业化不足等因素,返乡动力依然不足。为此,他建议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将乡村创业者纳入县城公共服务,设立创业服务驿站,创新交通补贴,扶持新业态,并通过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与县城权益衔接,最终形成“城乡融合,创业无忧”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相关链接:
1934年初,林耀华在福州义序进行了3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并于1935年完成了15万字的硕士论文《义序宗族的研究》,直到2000年才正式出版。学术界称此书是“中国人类学者以参与观察法研究中国汉族的家族、宗族而写成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
民国时期的义序是中国南方典型乡村,有近万人口,其中黄姓占98%,家族制度发展完备。《义序宗族的研究》出版后,义序每年都吸引众多海内外学者前来参观考察,以义序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新作也不断发表。(记者 蓝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