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C4标段建设现场 记者 岳虹 摄
浩荡江水,穿城而过。闽江是福州的母亲河,福州段114.8公里河道(从水口坝下至金刚腿)横贯全城。闽江安澜事关百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发展大局。
从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建设到河口治理一线,从水口水电站调度到“高水高排”工程布局,当前,福州正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系统思维推进流域保护治理,织密现代化水网,以一江之治守护一城之福。
深秋时节,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C4标段建设现场一片忙碌。四台挖掘机穿梭不停,开挖土方,脚手架间的螺城泵站已现雏形,施工场景与水面广阔的闽江相映。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福州防洪补短板的关键项目。“工程分5个标段,C1至C3标段主体已完工,加固护岸13.2公里,C4、C5标段建设正有序推进。”福州市水利投资建设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堤防是流域防洪的基础工程,是第一道防线。此前,闽江干流部分河段堤防防洪标准不足,在以流域为单元的防御体系中仍存在防洪薄弱点。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成为联网、补网、强链的关键。“通过新建、提升堤防(护岸)、水闸、泵站,闽江城门段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一遇,仓山区100年一遇防洪体系闭合;闽侯龙祥岛段从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福州市水利局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果说堤防是基础,那水库则是闽江防洪的王牌。位于福建省闽清县闽江干流上的水口水电站,控制着闽江流域86%的集水面积,是流域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
在水口水电站集控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采集的水口流域各电站的水库水位、入库出库流量等数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据此结合气象预报,制定梯级水库防洪与经济运行方案。
水口集团公司集控中心水调班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闽江AI(人工智能)洪水预报模型和防洪发电联合调度系统,能获取未来10天径流预测和24小时流量预报,有力支撑精准调度。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近期调研闽江流域时指出,要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智赋能、提升能力”,加快建设数字孪生水网,完善“天空地水工”监测系统,提升调度能力,保障水安全。
“福州正依托智慧水利平台和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以数字赋能提升闽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福州市水利局运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位于闽江支流南港的溪源溪流域数字孪生项目已投入使用,通过北斗通信、5G等技术,整合了15个雨情、17个水情监测设备等数据资源,开展精准调度,完成多轮强降雨防御,避免了下游内涝风险。
福州市还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及闽江特点,做好防御的“个性化”配置。
“三面环山、山洪易汇”是福州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难点。福州市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高水高排”工程)应运而生。
工程沿山区开挖30.5公里主隧洞,建设泵站与截洪枢纽,将短期内奔腾而下的山洪引入隧洞“绕”城而过,直接排入闽江,配合内河水系、排涝闸站调度,大幅度提升内涝防御能力。在非汛期,又能用泵站抽取闽江水,通过输水隧洞,经八一水库、登云水库调节后,向城区内河开展生态补水,改善城市水环境。
“工程分为东、西、北三线,已全部实现贯通,12座截洪枢纽中11座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北线主隧洞衬砌和最后一座截洪枢纽建设的扫尾工作。”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完工的东、西两线已投入实战。2024年,在台风“格美”防御过程中,“高水高排”西线工程首次启用,成功拦截主城区北峰山区面雨水直排闽江,东线同步排洪200万立方米,为城区内河排涝争取了宝贵时间。
闽江在福州入海。闽江尾闾也是防风暴潮和海水倒灌的前沿。福州打出一套组合拳:实施河道清淤改善行洪条件,建设生态护岸提升河岸稳定性,新建水闸调控水位,有效防范海水倒灌。
新征程,新目标,新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增强洪涝灾害防御等能力作出重要部署。面向“十五五”时期,福州将以全会精神为统领,以闽江为福州水网之“纲”,其支流为“目”,水库、水闸等各个节点构筑物为“结点”,推进现代化水网体系从单一功能向系统治理转变,以水网建设守护闽江安澜,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记者 岳虹 通讯员 卢虔 张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