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气切换成深秋模式,福州城郊的山林中,虫林野趣工作室负责人刘鹏宇和团队又一次钻进密林。他们背着红外相机、数块电池,每天走十几公里山路。
正是在这样的跋涉中,今年以来,他们在福州的监测网格里捕捉到“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穿山甲等珍贵野生动物的影像。
野外调查现场。(受访者供图)
红外相机里的惊喜
目前,在闽清、福清、晋安等地,都有野生动物监测类的调查项目在进行。
黄腹角雉的发现,是这项工作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去年,我们在宦溪园区首次记录到雌性黄腹角雉。今年2月,雄性个体也出现在镜头中。”刘鹏宇表示,这说明它们在福州具有稳定的种群。
发现珍贵物种的背后,是一套严密的科学监测体系。
虫林野趣工作室根据国家相关的监测规则,将调查区域划分为一个个网格,结合植被类型、水源分布、历史数据等因素,筛选出重点区域布设监测设备。作为探寻野生动物踪迹的“第三只眼”,红外相机是最常用的工具。在晋安区的调查中,这个团队布设了多台红外相机,覆盖多个重点监测片区。
“每个相机都不是随便放置的,要懂动物的习性,例如它什么时候活动、走哪条路、吃什么、在哪繁殖等。”刘鹏宇指着一张网格图举例道,豹猫常在村庄附近出没,穿山甲则偏爱特定的土壤环境。
除了布设红外相机进行“被动式”监测,这个团队还采用主动式的样线行走调查法。“样线行走一年至少开展4次,覆盖春夏秋冬四季。”刘鹏宇团队的成员说,他们会细致观察地面粪便、树皮爪痕、散落羽毛等一切可能的动物活动痕迹,不放过任何自然留下的线索。
近期在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调查中,刘鹏宇团队收获颇丰——在保护区多年未见的穿山甲,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黄腹角雉、绿翅金鸠、白眉山鹧鸪、黄嘴栗啄木鸟、毛冠鹿等保护区“新居民”都领到“身份证”。而这些是该团队进场不到半年记录下的珍稀物种,“我们知道它们在哪,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山上跑,看得懂它们留下的痕迹”。
心怀热爱守护自然
走进位于晋安区天艺文创园的虫林野趣工作室,仿佛踏入一座微缩的自然博物馆。
不规则的原木书架上,专业图鉴与自然笔记间,巧妙点缀着精致的昆虫标本、飞鸟的羽毛、斑驳的贝壳和形态各异的植物种子。工作室内还陈列着他们的“兵器”——红外相机、无人机等野外调查设备。
刘鹏宇团队是由一群热爱自然、崇敬自然的年轻人组成,是喜欢待在山里的“泥腿子”,用脚步丈量着省内的高山低谷。“白天在山里跑,一身泥土;晚上回来,就对着电脑和文献整理数据。为确认一个物种,翻遍几十年的记录是常事。”刘鹏宇说。
这份源于热爱的执着,让他们从爱好者成长为专业人士。结合之前众多前辈的科考成果以及近些年来的监测数据,他们构建了详细的生物物种数据库,通过精准分析物种出现的网格、活动频次与季节规律,可以得到一张张翔实的保护物种分布图。“我们现在能随时调出福州地区保护物种的分布情况。”刘鹏宇说。这些凝结着汗水与专业的数据,已成为林业部门制定保护政策的重要参考,让每一次保护行动都更加精准、有力。
让保护成为共识
如今,刘鹏宇团队的工作正在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他们的监测数据帮助林业部门精准部署巡护力量,为生态工程项目避让重要栖息地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在黄楮林自然保护区,近半年来的新发现,让保护区重新评估了生态价值。”刘鹏宇说,原来认为并不起眼的区域,其实拥有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
在刘鹏宇看来,保护不能“关起门”,“数据如果不用于保护,就是一堆数字”。通过做抖音号、参与出版科普读物、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等,他和团队把专业知识“翻译”成大众能理解的语言。
然而,数据也揭示隐忧。土壤变干、林木枯死、降水减少、气温微升……每一个环境因子的变动,都可能对特定物种造成“灭顶之灾”。“生态好不好,不能只看‘明星物种’。要看整体,看数据是否真实、全面、科学。”
在刘鹏宇看来,保护区的科考工作是一场探索之旅。“每一次实地考察,从采集样本到记录数据,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对未知的敬畏,科学的真相往往藏在泥泞的山林和荒野,只有实地感受才能真正领略它的奥秘。”刘鹏宇希望大家能携手传播知识、共同守护自然。(记者 蓝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