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花蛤育苗:从“一粒沙”到“一片海”
创始人
2025-10-27 14:06:21

连江滩涂上收蛤作业的场景 陈伟 摄

核心提示

海洋滩涂贝类养殖业是我国东南沿海水产养殖的支柱特色产业,占海水养殖总量的75%,而90%以上的贝类苗种来自人工培育。其中全国单种产量最高的贝类是菲律宾蛤仔(俗称“花蛤”),2024年全国养殖面积约600万亩,由南到北均有分布,总产量超过300万吨。

花蛤能成为我国养殖贝类的“当家花旦”,苗种供应是关键基石。福建凭借独特的海域条件和数十年的科研积累,开创了花蛤土池育苗的先河,更攻克了大水面育苗技术,育苗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如今,每年发往北方养殖的大规格蛤仔苗种约2万亿粒,带动全国花蛤产值迈向千亿元。近年来,面对种质退化等新挑战,福建正着力推进良种创制,引领产业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位于福清东壁岛的万亩花蛤大水面人工育苗基地。记者 王毅 摄

人工育苗破局,摆脱“靠天吃饭”

10月初,福清三山镇东壁岛南端,东龙湾花蛤育苗基地水波潋滟,清澈明净的海水环绕着周边村庄,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水鸟翩然飞舞,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画面。

这种花蛤大水面人工育苗的场所,在福建是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此一处。这个占地1.3万亩、投资7亿余元的花蛤育苗基地,每年产出的花蛤小苗数不胜数,近年来年产值最高可达3亿元。

跟随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厦门综合试验站技术团队,记者走进中海东壁岛(福建)投资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壁岛水产”)。

就在一个月前,这里还只是一片光滩。如今注入海水后,撒入750吨亲贝,拉开了福建新一季垦区花蛤育苗生产的序幕。

“连续养殖多年的滩涂需翻滩改良。翻出的泥沙经过潮水多次冲洗和太阳曝晒后,再对滩面进行整平,捡除敌害生物及杂物。”在东壁岛水产种苗培育实验室里,技术员肖友翔从水池中舀出带有蛤苗的液体,过滤后放在载玻片上,置于显微镜下仔细查看,已经观察到有微小的幼体在游动。

一旁的铁盘里,剖开的亲贝整齐排列。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厦门综合试验站站长葛辉和肖友翔讨论着亲贝的性腺发育情况。“花蛤是雌雄异体的生物,体外受精,在投放亲贝后,要时刻关注成熟度,进行流水刺激催产。亲贝产卵后,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水体质量,投放有机肥,促进微藻生长,甚至投喂人工饵料,提高幼体的存活率。”肖友翔和其他技术人员近来一直待在基地,时刻呵护这些亲贝。

为何福建有如此大规模的花蛤育苗基地?其实,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成果。

清洗好的花蛤正在装船运输。陈德新 摄

“福建,特别是福清、莆田这一带的海区具备独特的底质、适宜的水温和盐度,以及丰富的饵料生物,为花蛤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葛辉说道,“从20世纪70年代起,福建水产科研工作者就和当地渔民携手,几代人接力,摸索建立花蛤人工育苗的标准技术体系,并积极推进上下游产业化,逐步推动福建花蛤育苗产业坐上了全国头把交椅。”

“花蛤历来作为野生贝类直接采捕加以利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厦门综合试验站原站长曾志南说,花蛤人工育苗从无到有,其实是形势所逼,顺势而为。

由于野生苗种日益减少,20世纪70年代,福建将花蛤人工育苗与养殖研究课题摆上议事日程。老一辈水产科技人员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和探索,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

说到花蛤人工育苗和养殖的成功,离不开莆田灵川镇下尾村。1976年,福建省科委、福建省水产厅下达了“花蛤土池人工育苗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在当时的灵川公社下尾大队的花蛤场展开。

那年夏天,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的周荣胜、吴妹英、谢开恩,莆田县水技站的许主民等水产技术人员来到下尾大队,与大队科技组合作,在海滩上建起了一口大约40亩的育苗池,准备开展花蛤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

村民们疑问,千百年来,花蛤就在这片海区产仔、成长,长大了捞起来就好了,人工育苗和养殖能行吗?莆田市海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秋云当时是大队科技组成员,他回忆道,村民们既好奇又期待,但更多的是怀疑。

历经150多个日夜,实验获得成功,全国第一批人工繁育的花蛤苗在下尾大队诞生。40亩土池育出花蛤苗382担,每亩蛤苗可供5亩滩涂养殖。“花蛤人工育苗研究”项目获得1978年福建省科技大会奖,1979年花蛤土池小水体育苗首次通过了国内技术鉴定。到了1980年,下尾大队的花蛤苗产量提高到1095担。

尝到甜头的下尾村民立即行动起来,两年内在海滩上建起总面积超过1000亩的花蛤育苗池,第一代花蛤育苗专业户就此出炉了。21世纪初,下尾村村民组建了30个经济联合体,采用股份制经营方式,“抱团”跨省承租滩涂,开展花蛤育苗。花蛤土池人工繁育技术就这样走出福建,在全国沿海开花结果。

显微镜下的花蛤幼苗。(资料图片)

实现高产稳产,“链”就完整产业

花蛤土池人工育苗的成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那么“从1到N”,要让花蛤成为大宗优势海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餐桌,就必须攻克大水面人工育苗技术难题,才能为花蛤产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时候下尾的花蛤苗虽说远近闻名,但仍有两大隐忧。”林秋云回忆道,“首先是产量不高,以农户为单位,几十亩池塘培育的苗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花蛤养殖业迅猛发展的需求。其次是花蛤生长缓慢、个体小、性早熟、死亡率高、抗逆性差,造成苗种产量、质量都不稳定。”

扩大产量、保证质量靠什么﹖当然是科技进步﹗当时已经开办海源公司的林秋云带领公司科技人员走南闯北,主动登门拜访各地水产科研机构、水产专家,寻求破解关键技术难题。

曾志南当时是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他表示,从池塘育苗到大水面垦区育苗,看起来只是面积扩大,但却要迈出关键一大步。“亲贝选择、催产孵化、幼虫培育、采苗和中间培育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现在看来都已经非常成熟,但在当时只能靠摸索,一点点地试出来。”

2002年,在湄洲湾北岸北江垦区,国内首创花蛤大水面人工育苗关键生产技术取得了突破。

林秋云至今记得“扇贝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绥的话。“我去参加中国贝类学会年会,张院士非常激动。他说,他一辈子搞贝类研究,在室内几百平方米、几千平方米育苗,而你居然能在海面上搞几千亩、上万亩育苗,真是不可思议。”

2008年,“菲律宾蛤仔大水面人工育苗关键技术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菲律宾蛤仔养殖、净化保活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2011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多年来,源自福建的一个个科技成果,逐步转化成了“南方育苗—标粗—北方养殖”南北接力模式,为中国花蛤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花蛤的生长分为小苗(白苗)、中苗、商品蛤三个阶段。福清市贝类养殖协会会长林光忠介绍说,目前全国花蛤产业最终形成了小苗在福清,中苗在广东、广西、闽南,商品蛤在山东、辽宁等地的发展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仅福清沿海花蛤育苗围垦面积就达到10万亩左右,花蛤育苗行业年产值在10亿~15亿元,带动全国花蛤产业链总值突破1000亿元。

目前福建大水面育苗垦区产出的小苗,一般规格在每斤10万粒就出售,随后移至滩涂进行苗种中间培育成白苗、中苗和大苗,这一阶段称为标粗。正常年份,从福建发往北方养殖的大规格蛤仔苗种约2万亿粒。

在垦区育苗之外,繁育规范化、标准化更加可控的工厂化育苗就成为福建花蛤苗种产业的新生力军。

2014年,在位于漳州诏安的福建省宝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双壳类营养与饲料”岗位科学家徐继林教授团队实现蛤仔工厂化全人工规模化育苗突破。10年来,全省工厂化全人工育苗产业迅速壮大,与垦区育苗形成有益补充。

正是育苗产业上下游、南北方的联动接力,使得花蛤苗由传统的季节性放养变为常年性可放养,花蛤产品由季节性食品转身为常年性食品。

启动良种创制,奔赴蓝色未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福建花蛤苗种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林光忠坦言,目前垦区育苗生产过程中,亲贝的质量非常关键。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填海造地、水域滩涂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浅海滩涂养殖空间大幅减少,导致整个产业不能在福建一年内完成“亲贝—砂苗—中苗—合格亲贝”的生产闭环,近年来蛤仔苗种产量越来越低,甚至有的育苗场颗粒无收。

葛辉表示,跟踪调研发现,近年来,在我国花蛤养殖与育苗海区环境持续恶化、夏季海水温度逐年升高的背景下,产业还面临亲贝小型化、育苗成活率下降、养殖个体生长缓慢及抗逆性差等一系列经济性状衰退的问题。

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饵料培养、病害防控、收获加工等环节加大政产学研合作力度。为此,科研人员努力突围。

2019年,宁波大学与福建省大来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宁波大学-宁德大来贝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针对南方高温季节贝类育苗过程中饵料微藻培养不稳定难题,团队新筛选出15株优质饵料微藻,已在我国双壳贝类苗种主产区的福建、浙江以及江苏、辽宁、广西、广东共400余家育苗场进行产业化应用。

同时,针对双壳贝类种质免疫力低下、环境有害菌高发的现状,他们研制出微胶囊功能饲料,中位粒径仅7微米,目前相关规模化生产性应用试验正在进行中。徐继林表示,微胶囊饲料不仅可促进花蛤变态附着提前2~3天,还大大提升了花蛤浮游期稚贝存活率。

正如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宋林生所言:“福建花蛤苗,对于全国花蛤产业来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技术层面看,种质是芯片,也是关键。新品种和良种选育工作相对滞后,多数蛤亲贝未经人工选择,加上累代近亲繁殖,种质已出现严重退化。

“在牡蛎、鲍鱼等品种都在迭代升级的阶段,福建花蛤不应该还只是原来的花蛤。”葛辉表示,目前福建尚未培育出自主的花蛤新品种。如何突破?这是福建贝类科研工作者应当要答好的时代命题。

他介绍说,2024年,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厦门综合试验站已经开启良种创制计划,制定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新品系选育的相关方案,联合福建宝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宝森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保种选育研究工作。

他们在连江晓澳滩涂、云霄漳江滩涂建立2个菲律宾蛤仔种质保存区,目前陆续收集菲律宾蛤仔连江群体、诏安群体、河北沧州群体和辽宁葫芦岛群体。

“后续采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等方法创制福建省花蛤新种质,培育速生、高存活率优良新品系。”葛辉说,“要从种质上为解决当前产业技术瓶颈提供关键科技支撑,着力构建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现代贝类种业体系,这有利于福建贝类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福建花蛤育苗科研历程

20世纪70年代

随着野生苗种减少,福建启动花蛤人工育苗研究。

1976年

福建省科委、福建省水产厅在莆田县灵川公社下尾大队开展“花蛤土池人工育苗研究”,建成约40亩育苗池,育出花蛤苗382担。

“花蛤人工育苗研究”项目获得1978年福建省科技大会奖。

1979年

花蛤土池小水体育苗首次通过了国内技术鉴定。

1980年

莆田县灵川公社下尾大队花蛤苗产量提高到1095担。

21世纪初

花蛤土池人工繁育技术走出福建,在全国沿海遍地开花结果。

2002年

在湄洲湾北岸北江垦区,国内首创的花蛤大水面人工育苗关键生产技术取得了突破,为产业化奠定基础。

2008年

“菲律宾蛤仔大水面人工育苗关键技术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菲律宾蛤仔养殖、净化保活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2011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4年

漳州诏安实现花蛤工厂化全人工规模化育苗突破,成为垦区育苗的有力补充。

2024年

面对种质退化等新挑战,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厦门综合试验站启动良种创制计划,制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新品系选育的相关方案,推动产业向绿色高质量发展迈进。

福建花蛤的“前世今生”

在1954年发现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数千年前福建先民大量丢弃的蛤蜊壳、螺壳等贝壳,说明当时昙石山一带生长蛤蜊,而且昙石山人开始采集并食用蛤蜊。

史书里有关闽人采蛤、食蛤的记录比比皆是。宋代《仙谿志》记载有莆田渔民采拾蛤贝类的活动。《明季北略》载:“闽之莆田、福清县人善钓,每年八九月,联船入钓,动径数百,蚁结蜂聚,正月方归。”渔民们在“钓”业中,也有采拾花蛤的行为。明代进士周瑛、黄仲昭编著的《兴化府志·海物考》(清同治十年重刊)中有关于“花蛤”的记载:“蛤,似蚬而大,壳上有文如画,俗云雕蚶画蛤。”《闽中记》谓“蛤斑驳如雕镂”“误矣。又新安里海中有花蛤,似常蛤而大,味丰。北港有赤蚬,似常蛤而小,味丰,其他沙屑白蚬,斯为下矣”。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陈子英编写的《福建省渔业调查表》,也十分郑重地把花蛤摆进渔业家族的一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建花蛤育苗行业逐步兴盛,不仅有过硬的育苗技术,福建人还研发了“保利龙钢架铁壳船”“无叶片水泵”和“菲律宾蛤仔沙粒苗与浒苔分离装置”等国家级专利技术和设备,极大提升了花蛤苗养殖的病虫害防治和花蛤苗捕捞的效率。(记者 张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凌晨炸莫斯科,炸核电,乌克兰真...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4日凌晨,乌克兰武装部队发射的巡航导弹,(自杀式无人机+喷气式动力发动机)...
美军“磨刀霍霍”向委内瑞拉,若... 继派出B-52H轰炸机后,美军再次派出轰炸机B-1B逼近委内瑞拉。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媒体23日援引...
古代骂皇帝为什么会是一个技术活...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骂皇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在历史上敢骂皇帝的大臣还真不少,但是大...
爱情经典语录大全 爱情经典语录...   1、爱情的感情线,你与我只有一线之隔,我们以为可以给与对方更多的爱,但是最终发现原来你什么都不想...
饶雪漫爱情经典语录 饶雪漫爱情...   1、如果一开始,你就不要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么,我也许就不会知道幸福的滋味。你何其残忍,把所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