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古厝 擦亮生态底色 发展特色产业
永泰前湖村:奏响振兴“三重奏”
前湖村风景如画。
在永泰县盖洋乡,有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村落——前湖村。
作为盖洋乡第二大村,前湖村近年来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蓬勃的特色产业,从默默无闻的山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李果聚宝盆”,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治理优、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生动图景。
古韵悠长
踏入前湖村,时光仿佛慢了下来。
村中,上祖厝、漫口厝、进士厝等古民居错落分布,白墙黛瓦历经岁月洗礼,更显沧桑厚重。其中,进士厝最为人熟知。它不仅是前湖村历史文化沉淀的标志性建筑,更见证了一段辉煌的人文往事。
进士厝的主人许益谦(1837—1888),是前湖村许氏第十六世祖许廷盛的长子。清光绪十二年(1886),许益谦在丙戌科会试中脱颖而出,中式贡士第119名,殿试位列第三甲第133名,朝考第三等第95名,被钦点签掣山西即用知县,一时传为佳话。
进士厝内景。
进士厝坐西北向东南、一进合院式建筑,是许益谦与其弟于光绪丁丑二年(1876)共同建造的。许益谦文采飞扬,在钦命诗题中尽显才华,主考官对他评价极高,赞誉他“虑周藻密,局正词醇;意真笔健,机畅神流”“三艺气机流畅,笔意空灵”“理法清真,笔力精锐”。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前湖村积极推进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截至目前,已完成前湖祠堂、上祖厝、进士厝等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并巧妙地将这些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村史馆、进宝公文化馆、进士文化馆、传统村落研学基地以及村委会办公场所等相继在这些古厝落地,实现了“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环。
前湖村古廊桥。
村中的慈云亭、古廊桥等历史建筑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承载乡愁记忆、传承文化根脉的鲜活载体。游客漫步其中,便能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浓厚的文化底蕴。
产业蓬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面对传统李果市场竞争激烈、效益低下的困境,前湖村党支部审时度势,坚持“科技赋能”,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倾力打造仙亭山李果种植基地。
“过去守着老品种李树,一年忙到头,收益也不多;现在改种‘福红李’,果子甜、销路好,价格也上去了!”果农许依伯说。这片曾因李果品种退化、效益低下而撂荒的山坡,如今成了村民口中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一颗颗硕大甜润的“福红李”,甜了消费者的舌尖,更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仙亭山李果种植基地。
近年来,前湖村主动与福建省农科院深化院地合作,依托专家团队的智慧力量,持续推进李果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累计试验培育李果新品种一百余种。其中,精心培育的“福红李”以甜度高、品相好等显著优势,迅速赢得市场青睐,成为前湖村的“明星产品”。
为进一步释放产业潜能,村党支部不断加大对李果种植基地的建设投入,完善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有力推动基地向标准化、现代化迈进。
为了让优质的“福红李”卖出好价钱,前湖村党支部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农业+文旅+电商”的深度融合模式,连续四年成功举办鲜食李采摘节,吸引大量游客走进基地,体验采摘乐趣,感受丰收氛围。
在李果丰收时节,前湖村还主动对接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并邀请网红主播通过抖音、快手等热门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有效提升“盖洋鲜食李”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火”的跨越,让“黄金果”结出实实在在的富民效益。
风光旖旎
“曾经,村口那座垃圾山谁见了都绕道走。如今,这里已变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仙亭山露营基地,每到节假日,都会有游客前来游玩,大家都说我们这里的风景好。”站在仙亭山露营基地视野开阔的观景台上,前湖村党支部书记许光斌望着远处郁郁葱葱的山林,自豪地说。
从昔日“灰头土脸”的脏乱村庄,到如今获评福建省森林村庄,前湖村书写了一段精彩绝伦的“生态逆袭”传奇。
这场蜕变,始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人居环境的整治。前湖村党支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同时广泛发动群众自筹,大力推进村内道路改扩建和生产道路提升工程,累计硬化道路1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00盏,让村民彻底告别“雨天一身泥、夜晚摸黑行”的历史。
为巩固整治成果,村里创新实施积分制管理模式。党员干部带头清扫保洁路面,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赚取积分,用于兑换洗衣粉、大米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一举措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构建起“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可持续治理氛围。
依托高达90.25%的森林覆盖率和优良的空气质量这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前湖村巧妙做足“生态+”文章,精心培育休闲露营、农业观光等绿色新业态,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相得益彰。
仙亭山露营基地。
如今的前湖村,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硕果飘香,冬有静谧安详。游客可以在林间漫步,呼吸清新的空气;在古厝流连,品味历史的韵味;在果园采摘,体验丰收的喜悦;在仙亭山露营基地,仰望星空,聆听虫鸣,享受远离尘嚣的宁静与惬意。
这座凝聚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美丽村庄,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目光,也为山区偏远农村提供了可借鉴的“前湖经验”。
交通小贴士:福州市区—甬莞高速—莆炎高速—国道534—前湖村
(记者 全怡月/文 包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