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实施两周年之际,第四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近日在闽江学院举行。论坛以“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文化振兴”为主题,吸引海峡两岸100多位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及50多名闽江学院师生,共同探讨乡村全面振兴与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路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尹茂祥:
台湾乡村治理的文化逻辑表明,宗教信仰不仅是精神寄托,也是社会秩序与治理的重要机制。它通过社会资本的积累、身份认同的塑造、冲突调解与合法性建构,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文化支撑。对大陆而言,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是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治理与组织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琳:
可以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机制下推动制度化对接,设立“青年文化共创计划”,由两岸青年共同提出村落改造、非遗利用、庙会节庆创新等方案,并多渠道获取长期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为青年从“参与者”走向“主导者”创造条件,增强其在乡村文化共建中的主体感与持续性。
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桑登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台资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政策引导到产业融合,从人才交流到文化共创,台资不仅带来资本与技术,更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以台引台、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
两岸乡村文化振兴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黄清贤:
两岸同胞可以借由在地活化、共同参与的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美丽宜居的乡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文化培育、实践、创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两岸融合发展基础上,发挥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共同特性,展现乡村文化振兴活力,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
近年来,大陆的乡村文化不仅通过线上和线下途径对台湾年轻人产生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也通过借鉴和引入台湾社区营造模式与青创团队持续发展与完善,成为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成果。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乡村文化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更多大陆乡村文化产品“走出去”、鼓励更多台湾社区营造人才“请进来”,探索创新机制、打造精品工程。
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原副院长徐维群:
客家文化是海峡两岸鲜明的文化特色之一。发挥客家祖地优势,创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的重要举措。
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卢翠琬:
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书院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未来推动榕台书院融合,应着重挖掘与弘扬闽台书院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探索灵活创新的发展机制,深化内涵建设,将其打造为闽台文化交流新平台与两岸融合发展新阵地。
乡村文化传承创新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两岸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建安: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核心,文化独特性与差异化体验是满足游客精神需求的基础。科技应定位为赋能工具,应用于提升沉浸式体验、优化运营、创新内容及精准营销,同时需规避同质化风险。“乡村性”特色,如怀旧、慢生活、参与体验等,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优势与文化根基,保护与“活化”至关重要。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郭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精髓,“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文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联系紧密,契合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通过“福”文化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提升,可以提高乡村文化振兴水平,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应进一步提升“福”文化的作用,推动福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
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勉仁乡村书院院长王倩予:
在城乡文化发展中,应当使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相互带动、相互哺育、相互赋能,着力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开创城乡文化共荣共享、和谐共生的发展局面,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水平,实现中华文化价值的自认和发扬。
乡村宜居宜业
青年共建共创
阳光学院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讲师魏韶礼:
新媒体视域下,两岸青年文化交流既拥有广阔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打破信息壁垒、创新文化交流内容形式、规范新媒体平台运营等提升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两岸青年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更深入、更优质的文化交流。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岸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还能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明学院学报编辑肖振家:
作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以深厚的历史积淀、鲜明的族群标识和强大的文化韧性,成为连接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精神纽带。一是要搭建覆盖官方、民间等多维度的交流平台;二是要构筑客家文化认同体系,加强机构建设与资源整合,推动客家学理论创新;三是要推动文旅融合,借助新媒体传播,加强青少年客家文化教育。唯有通过平台共建、学术共研、传承共担,方能让这一穿越千年的文化薪火,在两岸交流的沃土上绽放新光彩。
(记者 林榕昇 通讯员 邓启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