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学院有支口述影像语言服务队,坚持助盲4年
“小小萤火虫凑在一起就能照亮一片天”
10月15日是第42个国际盲人节。当天,闽江学院口述影像语言服务队的志愿者拎着装满彩色黏土的布包来到福州市盲校,开展了一场专为视障儿童设计的节日里的“福”文化启蒙活动。
这支活跃在福州街头巷尾、校园课堂与影院、图书馆的队伍,是一群“用语言造光”的暖心人。进盲校播撒“福”文化种子,在影院还原光影故事,守屏幕响应日常求助……4年来,他们以语言为桥,为视障群体搭建起感知世界的通道,将微光汇聚成照亮前行之路的星河。
闽江学院口述影像语言服务队。
指尖筑梦:
盲校里的“福”文化启蒙
“把黏土揉一揉,像握了团软乎乎的云朵。”活动现场,服务队成员黄娴讲解了中秋的习俗,将彩色黏土逐一发到孩子们手中,鼓励他们用黏土制作月饼或自己喜欢的食物。
教室内很快响起黏土揉搓的声音,有的孩子把黏土搓成球形,有的压成扁扁的饼,还有的捏出细细的长条。
“我做的食物,可以拿去卖!”11岁的小轩(化名)举着自己捏的作品,语气里满是骄傲。旁边的小欣(化名)则小声说:“我做了豆角,里面有5颗小豆子,是‘五福临门’。”黄娴蹲在孩子们身边,耐心倾听他们的创意。
这是“语见福芽”系列活动的第三课。依托党支部共建,服务队联合福州市盲校,为该校45名学生打造“福”文化启蒙课程,让“福”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9月的首次课程“听触闻茉莉花”,服务队负责人、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郑凌茜用口述影像为孩子构建“具象认知”:“茉莉花是纸巾般柔和的白色,花瓣像绸缎一样轻薄,大小和拇指差不多,香气就像清晨开窗的第一口空气。”
在“茉莉声韵润英文”课堂上,赵莉莉老师以“有奖问答”拉近距离,从“茉莉花的季节”问到“福州种植历史”,并特别鼓励较少发言的学生开口表达。
“之前孩子对‘茉莉花’没有概念,现在会主动说‘要闻福州的花’。”有家长感慨,志愿者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让视障儿童获得了参与文化的平等机会。
郑凌茜为盲人口述电影。
光影有声:
让视障者“看见”电影
“战士们趴在雪地里,棉衣结满冰霜,睫毛上挂着白霜,冻得发紫的手里还紧攥着枪。他们啃着硬邦邦的冻土豆,有的甚至磕掉了牙齿。”2021年10月15日,福州西湖影剧院内,郑凌茜用声音为近百名视障者“描述”了电影《长津湖》的画面。
正是这次活动,让闽江学院口述影像语言服务队正式“启航”。4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布福州影院与图书馆。
每部影片放映前,队员们会反复观看,何时插叙描述、如何用语言还原细节、如何平衡对白与解说等都要心中有数,只为让视障者“看得懂、有共鸣”。
“口述影像不只是‘讲画面’,更是搭桥梁。”郑凌茜说,除了帮助视障者构建视觉想象,更要让他们和健视者平等交流,真正融入生活。
日常守护:
语言搭建无障碍桥梁
“志愿者吗?能帮我看看这盒药的用法吗?”去年11月的一个傍晚,一名视障者将求助信息发进微信群。志愿者立刻打来视频电话:“阿姨,药盒上写着‘一天两次,每次一片,饭后半小时吃’,您把药和水杯放餐桌左边,方便拿取。”
这是去年服务队开展的“我们一起看世界:口述影像助力视障者日常生活”党员志愿服务月活动的日常。当时,志愿者与视障者建立专属微信群,24小时响应需求:从描述商品包装、解读表格数据、讲解药品用法,到为舞蹈视频配音等等,每一件小事里都藏着大温暖。
“刚开始觉得他们需要特殊照顾,后来才懂,他们要的是平等的支持。”口述影像语言服务队学生负责人钟唯思说。
今年5月25日,服务队所在的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与福建省盲人协会党支部签约共建,现场发布服务招募令。“之前是‘有求必应’,现在要‘主动服务’。”郑凌茜介绍,未来要建立视障者和健视者沟通交流的常态化平台,除了线上响应,还会拓展线下助盲,帮视障者解决购物、就医等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打通“无障碍最后一公里”。
微光汇聚:
让更多视障者“看见”
4年来,服务队已服务视障者超400人次,从“师生团队”发展到联动省盲协、图书馆等机构的“公益联盟”,服务领域也从口述电影延伸到盲校教学、日常助盲。
谈及未来,服务队的规划清晰而温暖:计划口述影像解读福建文物,让视障者通过语言“触摸”传统文化;针对老年视障者的需求,开展精准语言服务,助力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感;继续深化和盲校合作,构建融合听觉、触觉等多模态感官体验的教学情境,帮助视障儿童提升认知与表达能力。
“我们就像小小的萤火虫,凑在一起就能照亮一片天。”郑凌茜说,服务队的心愿很简单——让更多视障者“看见”世界的美好,让更多健视人懂得,一个微笑、一次语言帮助就能让无障碍社会离我们更近。(记者 林铭/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