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9日06版)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举办地。韩堃霖 摄
10月13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在河南郑州举办,广大青年学生敢于做先锋,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支持其创业有利于更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本期教育版聚焦大学生创业,见证一个个“金点子”结出“金果实”的故事,瞩望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编者
创业项目如何选择?
把市场堵点当作创业起点
图①
“耐高温、个头大、出肉多,我们的鲍鱼苗可以在福建海域安然度夏!”近日,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现场,闽江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林昕哲(见图①左,受访者供图)带领的项目,获得佳绩。
“不耐高温一直是制约南方鲍鱼发展的重要因素。”林昕哲家住漳州市漳浦县霞美镇北江村,从小目睹了“南鲍北养”的转运辛劳。
“鲍鱼生存温度是18至24摄氏度,初夏时全村的鲍鱼都要运到北方海域度夏。转运过程损耗大、成本高,但若不转运,因高温产生的疾病也会导致较高的死亡率。”林昕哲开始思考,怎样把市场堵点转化为创业起点。
在项目导师的帮助下,2021年,林昕哲着手开展养殖技术研究。团队经过选种、杂交、观察,筛选出3批耐高温鲍鱼苗,基于这3批苗,团队又进行多次中试,最终培育出具备量产条件的“福鲍”品种。
在闽江学院,林昕哲得到了丰富的创业指导服务。聚焦福州16条重点产业链技术急需,闽江学院实施“服务福州行动计划”,加强与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合作。
在学校推荐下,林昕哲团队与福州多家水产企业签约合作,新品种“福鲍”成功推广到多个村镇,大大减少了转运损耗。
此外,依托学校研制的自动供氧装置控制系统,团队优化了鲍鱼苗供氧技术,鲍鱼苗存活率从35%上升到70%。
在新的合作中,林昕哲团队仍不断探索:通过深加工,进一步开发鲍鱼罐头、鲍鱼肽等产品,提高鲍鱼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技术成果应用于数十家鲍鱼加工产业相关企业,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眼下,耐高温鲍鱼苗的成功培育和推广,已形成研产供销完整模式。这几天,漳浦北江渔港的养殖户林荣宗喜上眉梢:经过近一年养殖,新品种“福鲍一号”即将收获,“村里今年大量养殖‘福鲍一号’品种,很受市场欢迎。”(人民日报记者 刘晓宇)
创新能力如何提升?
一场比赛就是一次“实战”
“请注意,前方疑似发现裂缝。”在深邃漆黑的管道中,一台头顶探照灯、形如蜘蛛的机械装置,正灵巧地迈动8条“腿”穿梭前行——这款被称为“管道医生”的巡检机器人,已成功应用在四川雅砻江水电站等项目的巡检现场。
图②
“与传统巡检方式相比,我们研发的机器人可节省约90%的停机时间,大幅减少因停机造成的巨额损失。”研发团队负责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博士生陈俊熙(见图②,受访者供图)说。
最初的创新创业灵感从何而来?对大学生而言,实践往往是最直接的答案。
在日常科研中,因展现出对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结合的浓厚兴趣,陈俊熙接到了一项任务:牵头梳理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并尝试推动其转化为产品。“我所在的实验室长期深耕机器人研究,慢慢发现了一些有孵化潜力的项目,巡检机器人正是其中一个。”陈俊熙说。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绝非易事。在老师的指导下,陈俊熙与实验室团队成员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竞赛,通过不断打磨项目细节,提升自身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次“实战”。陈俊熙和团队成员们不仅学会了路演技巧,更经历了从“技术思维”到“用户思维”“产品思维”的转变——不再是单纯罗列机器人的技术参数,而是聚焦于能为行业解决什么真问题。
一场场比赛也驱动着产品迭代更新。“前两代设计方案采用固定底座的八轮设计,效果并不理想。从第三代六轮试验开始,团队尝试更加灵活的柔性轮自适应支撑设计思路。经过不断调整优化,最终打磨出第四代柔性八轮设计方案。”陈俊熙说。
与此同时,陈俊熙陆续参与了山东济南黄河大桥高速公路巡检项目、四川雅砻江水电站IPB管道巡检项目、国家能源集团电站吸收塔巡检项目等多个机器人项目。看到行业的现状和痛点,他更加坚定了“把技术转化为实际价值”的创业决心——组建公司,入驻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
北京交通大学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博介绍,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孵化空间以及政策咨询、投资资源对接等服务。据统计,创业园已累计孵化学生企业134家,覆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
如今,陈俊熙有了一个新身份——学校朋辈创业咨询师。他说:“希望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带动更多同学,让科研探索的‘金点子’落地生根。”(人民日报记者 吴丹)
服务平台如何搭建?
让“会读书”的人“会创造”
最近,浙江大学在校外举办了多场师生调研交流活动,主题是创新创业。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调研团队走进浙大毕业生创办的科创企业,把会场搬进研发、生产一线。
几场活动中,师生和参会人员都讨论到同一个话题:“杭州六小龙”中,有3家企业的创始人毕业于浙大。是什么样的培养方式,让浙大走出一批创新创业人才?“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背后的经验是什么?
专业学习是创新创业的基础。翻出浙大十几年前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机器学习”等课程已被列入专业学位课。而1978年创建计算机系时,“研究人工智能理论、设计新型计算机”就被列为建设方案之中。
此外,还需要构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成熟生态。浙大依托各类创新平台,找人、找钱、找场地,陪伴青年学子闯过草创期。
图③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博士生王肃杰(见图③左二,受访者供图)与导师团队共同创办公司,研发的多导睡眠监测仪可结合AI算法分析睡眠参数,生成包含600多项指标的诊断报告。2024年,公司入驻浙大科技园启真脑机智能产业化基地。
“基地引入专业团队提供科创服务,更迭战略规划,推进市场拓展,还帮助我们通过余杭区领军人才项目获得1500万元政策资金支持。”王肃杰说,公司依托科技园龙头企业、成长企业、初创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雨林式生态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上驶向快车道。
浙大毕业生创业火爆出圈,还引来不少人追问:为何这些企业都落地西子湖畔?校地合作,这片热土孕育的创业氛围,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
据介绍,浙大正以杭州为中心向浙江全省域延展,建设一圈、一网、一高地,即“环浙大”创新创业生态圈、辐射全省的创新策源网络、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高地。
具体来看,参与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高端装备研究院、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等载体;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等建设,与省内地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布局33家科创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形成产业创新共同体,引领产业链强链补链……一系列协同项目落地,在助力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实现高质量社会服务和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股脑地让学生都去开办企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下一步,学校将依托领军专家和企业家资源,以优势学科资源和高水平师资推动产教融合,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动能,不断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自主培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说。(人民日报记者 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