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产业融合创新大赛落幕
两栖无人机等48个项目受表彰
优秀获奖项目代表介绍相关产品技术。原浩摄
能飞能潜的“两栖无人机”划破海空界限,精准投饲的“耕海方舟”突破深海养殖痛点,水质安全的精准“把脉者”24小时守护蔚蓝……这些海洋“黑科技”,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赛场。作为世界航海装备大会3年来首次设立的科技创新赛事,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产业融合创新大赛决赛及颁奖仪式于17日至18日在福州举办。
今年7月,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产业融合创新大赛在福州启动。大赛聚焦航海装备产业前沿领域,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辽宁、山东、广东等中国10余个省市地区的近200家企业和26所高校报名,实现国际合作、专业突破与创新培育的有机融合。
18日,大赛在海洋经济科创高地揭晓并表彰48个优秀创新项目。获奖项目涵盖水下通信协同技术、新型动力船型研发、深海无人作业平台等前沿领域,集中展现当前航海装备产业的创新方向。
既能上天又能下海的“两栖无人机”来了!深圳市潜鸟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面向海洋多域作业的跨介质无人机及产业化应用”,轻松征服水和空气不同流体介质环境,斩获大赛一等奖。
“水空两栖跨介质无人机具备‘飞、潜、游’反复跨域运动能力,可以广泛应用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防污等水域敏捷巡检作业。”深圳市潜鸟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伍思欢介绍,项目搭载了跨介质飞行器高抗风抗浪与跨介质切换智能控制技术,可抵御7级海风,实现5秒内平稳出入水,水下姿态控制精度达厘米级;基于运动补偿和仿生柔性的自主回收释放技术,突破了海上强风浪干扰下无人机与船体精准对接及稳定降落难题,实现高精度、高可靠回收。
高校在大赛中同样表现不俗。一等奖项目“耕海方舟”深远海网箱养殖智能投饲解决方案来自福建理工大学。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但是海上投饲总是‘卡脖子’——人工操作风险高、效率低,船舶投喂成本高、精度差,固定设备不灵活、覆盖窄。”福建理工大学学生代表刘剑涛说,团队瞄准这些痛点,推出智能投饲无人艇,可让作业全流程实现自动化。
从图纸设计到实船测试,团队历经多轮迭代,攻克船体结构与智能控制系统稳定性难题。相比国内外同类产品,“耕海方舟”在抛饵距离、速率、输送距离和投饲精准度上,样样拿得出手。
“在我们的核心技术中,自主航行、精准投饲表现优异。”刘剑涛介绍,无人艇依托改进的PPO(近端策略优化)算法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网箱区域全覆盖路径规划,会避障、算能耗,提升巡航效率与作业可靠性;自研的真空升料与气力投送装置,结合机器视觉定位和动态补偿技术,确保投饵口始终对准网箱中心,即使在风浪中也能稳定投饲。
大赛加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五链”融合。当天,鼓楼区政府与多家意向落地企业签约,“老船长”大模型项目、“耕海方舟”深远海网箱养殖智能投饲解决方案、智渔慧眼等3个项目进行了产学研项目意向合作签约,让赛事成果切实转化为产业实效。(记者 莫思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