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拥有“世界之最”“国内首创”水准的科技成果惊艳亮相
第三届海装展绽放“福州智造”之光
在2025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简称“海装展”)上,福州元素大放异彩。一系列拥有“世界之最”“国内首创”水准的科技成果惊艳亮相。
从引领全球的电动船舶、破解深远海能源困局的直接制氢技术,到赋能“智慧渔场”的深海养殖平台、为近万艘渔船装上“移动Wi-Fi”的卫星通信系统,再到能远距离“嗅”出危化气体的智能光电感知系统、让设备超长待机的北斗通信模块……这些源自福州的智慧成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生动展现了福州在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中的创新担当与硬核实力。
17日,2025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福建馆人气满满。记者 石美祥 摄
先进船舶集中亮相
福建馆(福建海洋装备产业链馆)展区总面积达到9000平方米。它以“海洋强省”战略为指引,聚焦产业协同与高质量绿色发展,设置了海洋装备、电动船舶、海上风电、深海养殖四大展区。
在海洋装备展区,福建船舶集团多型明星船模依次陈列,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询问。7500车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技术性能世界领先;“探索二号”科考船是我国首艘全数配备国产化科考作业设备的载人潜水器支持保障母船;85000吨级新型多用途船是全球同类型中规模最大的;3700TEU集装箱船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敞口支线型集装箱船……
在深海养殖展区,各种酷炫装备齐上阵,让观众见证福建在深海养殖领域的硬核实力。现场不仅能看到“闽投1号”“闽投惠安1号”“闽投秀屿1号”等“闽投”系列深远海养殖平台模型,还有水下机器人、环保生物涂料等配套装备。更惊喜的是,福建本地民企自发带来多款创新装备——“福鲍1号”能养出大规格鲍鱼,填补国内空白;“振渔1号”能自由翻转,科技感十足;“定海湾1号”和各类钢制养殖沉箱,颜值与实力并存。
东福研究院展示综合能源岛沙盘。记者 石美祥 摄
海上枢纽
集成多种可再生能源
福建馆海上风电展区整合七大海上风电头部企业,以“风从海上来”为叙事主线,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物模型、数字交互等多元手段,转译风能“起—动—传”三态。其中,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简称“东福研究院”)展出了全球首创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综合能源岛及全球单机容量最大且叶轮直径最长的26MW海上风电机组等。
东福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展区展示的综合能源岛沙盘,设计核心理念是打造一个“一体化的海上能源枢纽”,通过集成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生产、转换、存储与调度一体化。提出这一设想,是为了高效开发深远海丰富但间歇性的风能、波浪能,并通过就地转化,解决其并网难、消纳难的痛点。
据了解,东福研究院的系列科研成果,正为这一设想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漂浮式风电浮体是能源岛的坚实基础;海水制氢技术实现了绿色电力到燃料的直接转换;波浪能装置在发电的同时又增强了系统稳定性;氢氨醇转换技术通过将氢能转化为更易储运的绿色燃料,最终打通从“绿电”到“绿氢”再到“绿色贸易商品”的全链条,成为拉动海洋工程装备升级与产业链发展的新增长极。
17日,在福建省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回顾与展望展区,国际友人参观全球最大8.5万吨级新型多用途船模型。记者 叶诚 摄
船载卫星天线
服务近万艘渔船
在福建馆,一台旋转的卫星天线吸引众多客商驻足观看。这是达华智能专为大中型海洋渔船打造的船载动中通卫星天线,可直连3.6万公里高空上的卫星信号。有了它,就相当于给出海渔船装上了移动Wi-Fi,让出海渔民也能享受和陆地一样的网络通信服务,解决了以往出海时“呼不到、看不见、连不上”的难题。
该产品等效口径为0.6米,搭载Ku频段通信技术,采用先进的三轴稳定、四轴跟踪控制平台,配备高精度姿态采集、信号检测部件,结合独有的动中通闭环跟踪算法,即便在大风、巨浪等恶劣海况下,也能精准捕捉卫星信号,实现高质量、不间断的卫星通信。目前,该产品已覆盖近万艘渔船,为数以万计的渔民提供服务。
2025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福建馆电动船舶展区,企业展品亮点纷呈。记者 石美祥 摄
AI监测系统
保障海上安全
福光科技集团旗下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福建星际光感技术有限公司,展出了以AI智能驱动的智能光电感知系统。
针对福建地区复杂的海事管理与海防监测需求,星际光感专门研发了“光域”智能光电感知系统。这套系统集成了高性能制冷型红外热像仪、雷达、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以及激光测距等多种技术,如同为海岸线装上了“火眼金睛”。其突出优势在于单台设备即可覆盖广阔海域,并且支持多台设备灵活组网,形成一张无缝衔接的监测网络。更重要的是,系统内置的AI智能算法经过对福建海域船只特征的专门学习与采集,能够显著提升对海上动态的感知能力,快速识别异常情况,从而为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维护海洋权益提供坚实的技术与硬件支撑。
在环境安全监测领域,星际光感带来了另一款重磅产品——MIANO 300+危化气体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实现了革命性的非接触、远距离、24小时不间断监测。
“它无需靠近目标区域,就能在最远3公里的半径内,实时分析并识别出监测区域内的多种危险化学气体及其浓度。”星际光感工作人员介绍,令人惊叹的是,该系统最高能够识别超过400种不同的化学气体,这对于化工厂区、仓储物流基地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保障具有重大意义。
星际光感工作人员介绍危化气体监测系统。记者 石美祥 摄
北斗通信模块超长续航
在福大北斗通信展台上,一款新型北斗通信模块吸引众人目光。这款型号为FB5260的北斗三号单向通信模块,成功实现了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的发送功能。
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该模块集成了电源管理、通信核心芯片和信号放大电路,在保留传统短报文功能的基础上,重点优化了功耗控制。它通过采用专用低功耗芯片和智能电源管理技术,实现了不同电路部分的独立供电控制,使得模块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能耗。
实测数据显示,该模块的北斗短报文发送成功率高达98%以上。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卓越的功耗控制能力,仅需一节锂亚电池即可持续工作整整一年。这一特性使其特别适用于需长期野外工作的设备,如船舶示位仪、应急定位终端和各种数据采集设备。
展台同时展示了多款基于该模块的系列创新产品,包括:能直接发送北斗短报文的智能手机、集成北斗定位与北斗短报文功能的智能救生衣等,充分展现了中国自主北斗系统在民用领域的丰富应用生态和技术创新实力。(记者 梁凯鸿)
上一篇:“就业夜市”开进台江万达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