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加速驶向“高精尖”的广阔深蓝
创始人
2025-10-17 09:13:28
0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中国船舶工业加速驶向“高精尖”的广阔深蓝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中国船舶工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16日举行的2025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上,一场场高端论坛、圆桌对话和项目路演勾勒中国船高质量发展的“航迹”,与会专家代表和行业领军者分别从知识产权赋能“软实力”,以及装备制造的“硬科技”方面聚智献策,助力中国巨轮加速驶向“高精尖”的广阔深蓝。

抢占战略制高点

推动“知产”变资产

“不论是深海探测装备国产化突破、绿色工业船舶的迭代升级,还是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应用,每一项重大成果的涌现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障。”在船舶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文波指出,面向深海、极地、绿色、高端、智能等海洋装备“深水区”的竞争,高价值知识产权已成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锚点”与“帆翼”。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徐明教授围绕“数据知识产权分层构建、运用与保护”框架,为船舶工业的数据资产化指明了前行路径。“数据已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但其知识产权化必须满足来源合法、知识产权属性和具有应用场景三大特征。”徐明说。他特别提醒,船舶行业数据来源非常广泛而且复杂,同时专业性和独特性强,很可能涉及国家安全,要注意规避其中法律风险。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宋河发教授认为,知识产权运营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估量,他以国际通行的“专利池”模式对比国内技术转移机构,认为国内企业应构建专利共享与一站式许可模式,这将有效地避免企业之间的内耗、提升效率,并形成良性产业生态。

在新能源等复杂技术领域,一个产品可能涉及成千上万个专利,形成沟通成本巨大的专利“丛林”。“专利池作为‘一站式’专利许可商店,可减少企业单独进行专利许可谈判的次数和成本,可降低30%~50%交易成本。”海尔集团专利运营总监江超通过剖析国内外专利池管理运营模式分析与实践,为船舶工业输出可复制的池运营经验。

现场,创新团队开展项目路演,中船集团还发布了国防知识产权推广转化目录,进一步推动“知产”变“资产”,“专利”变“红利”,为海洋装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注入强劲动能。

工艺数字化

引领制造迈向“智造”

当前,工艺数字化正成为船舶建造从制造迈向“智造”的核心引擎。如何打通设计与生产之间的壁垒,是中国船舶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在16日的船舶数字化工艺赋能建造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及行业代表围绕重构船舶建造新生态展开深度交流,为行业注入创新动能,照亮船舶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前行之路。

在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中,汽车工业始终是重要的参照。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李正建指出,百年前,汽车制造业曾是“一锤一锤敲出来”的离散型制造,如今已发展为高度连续的自动化生产。相比之下,造船在很大程度上仍被归为离散型产业。“这一本质区别,决定了我们在数字化发展阶段和水平上的差距”。

那么,汽车行业能教给船舶制造业什么呢?李正建认为,两者之间有“降本增效”的共同追求,有提升品质的共同方向,还有面对劳动力红利消失、供应链挑战和环保法规的共同挑战。

“因此,数字化转型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李正建说,但两者路径不同:汽车业的数字化是由内而外,先练好内功再驱动外部;而船舶业必须由外而内,先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再倒逼内部流程升级。

如何走出一条符合造船业特点的数字化道路?李正建提出两大关键词:

一是“瘦身”。他说:“一艘豪华游轮的零部件数量高达2500万个,而一辆汽车仅约2.5万个。若不将零部件数量从百万量级压缩至十万量级,数字化与智能化便无从谈起。”

二是“强筋”。由于造船对象体积庞大,无法像汽车一样在流水线上移动。李正建提出的解决之道是:让生产设备与平台“动”起来,通过智能装备技术覆盖全流程,实现“船不动、工位动”的智能化生产布局。

突破“卡脖子”

加速从跟跑到领跑

“我们正处在由‘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的关键阶段,唯有在先进制造与新型材料上实现关键性突破,才能真正构筑起中国海洋装备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省船舶行业协会副会长王炬成说。在海洋装备先进制造与材料创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船舶制造、材料涂层、数智赋能等“卡点”“痛点”展开深度交流。

“海洋装备产业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基石。”王炬成表示,随着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各地纷纷出台政策组合拳,从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到产业布局,全链条支持海洋装备领域创新突破。

“以前靠人工切割、手工焊接,如今一束激光就能完成多个环节。”上海外高桥造船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马涛分享了《激光复合焊在船舶建造中的应用》。他表示,随着大功率光纤激光器成本持续降低,激光技术已在船舶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效率高、精度高,而且极大提升了整船建造质量。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亓海霞,则将视角对准极端海洋环境。“南海高温、高盐、高湿等环境因素对涂层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尝试引入石墨烯锌粉、多功能复合涂料、光生阴极等新材料和新技术,实现防腐、耐候、自修复一体化。”她介绍。

除了技术“硬核”,知识产权也在加速成为行业“软实力”。智慧芽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资深专利咨询专家毕晓萌分享道:“2015年以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专利申请量逐年上升,中国船舶、中国交建、中海油等企业在全球排名前列。”

此外,中国船级社服务开发处高级指导验船师姚建伟分享了其主导的“智能制造检验服务模式”创新成果,探索在碳足迹追踪、绿色交付、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等新业态中的检验新路径。(记者 朱榕 林晗 唐蔚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研究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 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统一了各阶层的思想与步骤,放开手脚干事业,是一部新一届领导...
党员干部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的践行者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重大任务,对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
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晋安实小专场... 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晋安实小专场开启船政文化之旅 向海图强 薪火相传 18日,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组...
美国为何攻击中国国家授时中心?... 【美方为何攻击国家授时中心 】10月19日,国家安全机关发布公告称,掌握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攻击入侵中...
研究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 样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从而实现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适度平衡,即在国家和社会、个人之间建立起权责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