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福建省福州金山工业园区的福州洋桥科技公司,车间内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们正在为企业的正式投产,做着最后的准备。
“多亏有了这个‘一码通’,现在企业的环评手续完善了,环保设施也齐备了,开工生产我们心底更加踏实了。”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企业所说的“一码通”,是福州市仓山区生态环境局针对本区域生态环境监管特点,创新推出的环保数字化服务平台。
“仓山区中小企业居多,企业环保岗位多由行政后勤兼任,人员专业素质不强、流动性较大,时有存在人员缺位问题;而一些初创企业,对于环保领域的相关规定、审批流程、排放标准等更是‘一头雾水’,要落实落细企业的主体责任存在难度。”福州市仓山区生态环境局局长范洪铎告诉记者。
瞄准问题的“靶心”,仓山区生态环境局以生态环保“一码通”为载体,全面梳理企业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法规、办事流程等相关内容,细化形成297项清单,对于常见的问题,企业可以秒查秒用;遇到烦琐复杂的问题,生态环境局还可以上门指导服务。
辖区某机动车检测公司曾经因为操作不够规范受到处罚,如何扎实完成整改,及时修复环境信用,成为这家公司的当务之急。“以前从了解流程、准备相关材料再到修改完善,需要反复多趟跑,耗时费力。现在只需点击‘应约帮扶’,生态环境部门就会迅速上门帮助指导完成整改;后续还可根据‘一码通’的指引,‘按图索骥’在线操作,从提出申请到完成修复,仅用一周多时间。”公司负责人说。
不仅服务“无距离”,更要帮扶“有温度”。为解决群众身边的餐饮油烟污染问题,“一码通”专门梳理了可以经营餐饮的区域清单,引导业者在相关区域内经营,从源头避免前期装修费用“打水漂”。对于已设立的餐饮企业,生态环境部门在应约上门指导的同时,引导参照“一码通”平台梳理的内容,规范油烟处理设施运行,定期做好清洗维护,把问题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一码通’平台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以福晟钱隆府小区荷花美食餐饮店为例,已从原来的一个月二十多件信访件,实现了现在的零投诉。”仓山区建新镇环保办工作人员林洋舟告诉记者。
福州市仓山区以生态环保“一码通”为载体,提供事前“靶向式”服务,事中“包容式”监管,事后“跟踪式”帮扶,实现解决群众投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改善环境质量的“三赢”。“一码通”运行以来,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生态环境信访投诉数量同比下降15%。(中国环境报记者 林祥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