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0月6日电(记者邓倩倩)近日,福建农林大学“一带一路”留学生福文化研习社30余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独特魅力。他们跟着中国师生学民俗、做手工,感悟中秋“团圆”的文化氛围。
“中秋的月亮,藏着中国人‘月圆人团圆’的念想。”主讲人用生动的语言向留学生们介绍中秋节的历史,解读“赏月”“吃月饼”等民俗背后的意涵,更将“团圆”与“思念”的文化理念娓娓道来。
“原来月饼里藏着‘团圆’的秘密!”留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好奇,一边品尝月饼,一边听志愿者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来自巴基斯坦的阿迪赞叹道:“比家乡的甜点多了种细腻的口感,很有特色,非常美味。”
留学生体验传统投壶游戏。新华社发
紧接着,投壶区的欢呼声,很快点燃了全场的热情。“双脚站稳,用眼睛和手臂瞄准壶口,把握好力度,投!”志愿者示范操作技巧,并讲解投壶从古代射礼演变而来的历史背景。随后,各国留学生和中国师生分组互动。
今年9月刚入学的缅甸新生帕克斯第一次体验这种游戏。“我来中国学习,正是因为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这次活动让我现场体验到中华传统民俗,和大家一起玩特别开心。”帕克斯说。
最受留学生青睐的当属手工创作环节。活动现场设置剪纸、香囊制作两个体验区,志愿者们为参与者提供一对一指导。在香囊制作区,留学生们认真学习香料搭配、针线缝制技巧,亲手将艾草装入布袋;在剪纸区,大家手持剪刀,沿着窗花底稿仔细裁剪,红纸上渐渐浮现出圆月、玉兔等图案。
福建农林大学志愿者教留学生剪纸。新华社发
剪纸台前,来自尼泊尔的博士生普迪亚尔握着剪刀,指尖捏着红纸,跟着志愿者的指导慢慢裁剪。当一只憨态可掬的玉兔从红纸上“跳”出来时,他难掩兴奋地举起作品展示:“看!这是我做的!”
“以前从书中了解中国文化,总觉得隔着一层。今天亲身体验,才真正懂得‘团圆’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月亮在中国人心里,代表对家人最深的思念。”普迪亚尔说。
活动尾声,留学生们捧着自己的剪纸作品、艾草香囊,和中国师生一起合影,镜头定格下不同语言共说“节日快乐”的温暖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