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吴航十二景”中的千年文脉
首石凝云寻文脉 龙角含烟弄海笛
在福州新区(长乐区),古称“吴航”的这片土地上,山水与人文交织,历史与传说共鸣。日前,记者一行循着清代县志的指引,踏上了一场寻访“吴航十二景”的体验之旅。
云雾缭绕中昂首问天的“首石凝云”,形似龙角、吞吐烟霞的“龙角含烟”,以及渔火摇曳里笛声悠扬的“梅城弄笛”——首先走访的这三处胜景,如同散落在时间里的明珠,不仅勾勒出福州新区(长乐区)独特的山海画卷,更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对文运昌盛、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
请随我们的脚步,一同走进这幅风景长卷,感受其跨越时空的灵动与深情。
“首石凝云”位列“吴航十二景”之首。
首石凝云
山鸣出大魁,云深藏古谶
福州新区(长乐区)城关东北,有一山巍然独峙,名曰首石。其山势峻拔,海拔550米,与六平山连袂如屏。山巅有巨石,形如人首戴冠,云雾缭绕时,宛若天人凝眸,故得“首石凝云”之誉,位列“吴航十二景”之首。
此山不仅以形胜,更因地质奇观与人文积淀而显灵秀。山体乃晚侏罗纪火山岩所成,金钟湖古火山口遗址静默其间,火山集块岩与凝灰岩见证岁月沧桑。西北坡涧水淙淙,龙潭三叠,清响不绝,似与山鸣传说遥相呼应。
沿着石阶向上,山路蜿蜒,林木苍翠。首石山不仅是航城与吴航两街道的天然屏障,更承载着长乐人关于“文运”的集体记忆。
巨大的“状元帽”石。
自古民间有谚:“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明永乐年间,山石两度鸣响,果有马铎、李骐接连高中状元,山遂得“状元峰”之名。嘉靖年间,知县何应和等人题刻“状元峰”于巨石,笔力千钧,至今犹存。更有“跃龙翔凤”“云梯”(原为“步云梯”,今仅存“云梯”二字)等明清摩崖石刻错落山间,或楷正端方,或行云流水,皆为岁月留痕。清代长乐知县贺世骏以“首石凝云”命名此景。
登上“状元帽”石,视野豁然开朗。远眺可见闽江入海的浩荡气象,近处则是航城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与老街巷弄交织的图景。云雾不时漫过山脊,巨石时隐时现,恍若仙境。
而今首石山已启旅游新篇:生态步道蜿蜒林间,冬可赏雾凇晶莹,夏可观日出云海,负氧离子充盈,白鹇偶现林深之处。
山石虽风化无声,然其魂在云中,其韵在史间,依然如诗所云:“岚光隐隐通霄露,翠盖亭亭袅瑞烟。”首石山,不只一石一云,更是长乐人心中的文脉图腾,一座凝天地之气、载千年之梦的闽中名山。
漳港街道龙角峰的“龙角含烟”。
龙角含烟
石峰如龙角,云涛幻仙踪
第二站,记者一行来到漳港街道龙角峰。这座仅92.9米高的小山,因山顶一石突出如龙角而得名。宋代张翀题刻“龙角峰”三字至今犹存,山间还有石门洞天、试剑石、仙棋枰等古迹。
登顶四望,东面沧海巨浪滔天,西面锦桥漳水如带,山势虽不高,却因形如龙首昂天而气势不凡。若遇云雾天气,整座山峰笼罩在朦胧水汽中,龙角若隐若现,仿佛真龙即将腾空而起。当地人说,每逢雨后初晴,山间常现彩虹,如龙吐珠,润泽万物。
“龙角含烟”不仅是自然奇观,更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文运昌盛的祈愿。龙角峰以它的灵秀与传说,成为吴航山水中的一颗明珠。
梅花古镇。
梅城弄笛
渔火映夜笛,绿屏障海风
随后,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梅花镇。这里是明代为防倭寇而筑的古城,如今城墙虽只保留了一部分,但渔港风貌依旧。傍晚时分,木麻黄林带如绿色长城环抱小镇,海风穿过林隙,发出沙沙声响,似是与历史对话。
夜幕降临时,渔港渐渐热闹起来。船笛声、马达声、渔民的吆喝声交织成海港特有的交响。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远处灯塔明灭,近处渔火点点。
“梅城弄笛”不再只是古景中的意象,而是鲜活的现实——是渔船归港的欢腾,是游客漫步的闲适,是新时代海港小镇的生机勃发。
【结语】
景在城中,城在景中
“首石凝云”“龙角含烟”“梅城弄笛”,三景各具神韵,却共同勾勒出长乐山海的灵性与人文的厚度。它们不仅是地理景观,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穿行于山海之间,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
“吴航十二景”,如今虽未必尽数存留旧貌,但其精神内核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正如首石山始终守望城关,龙角峰犹在雾里藏锋,梅花笛声依旧随风远扬——它们提醒着每一个人:山水有灵,文脉不绝。
□文化时讯
9月初,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公布,福州新区(长乐区)南华书院负责人李琴入选。这位心怀大爱的“书香院长”用20年的坚守与付出,在乡村大地上播撒下阅读的种子,为无数孩子点亮了梦想之光。
9月7日,“周末戏相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场演出,在长乐人民会堂登场。
9月22日至26日,配合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处处有电影”理念,福州新区(长乐区)特别策划主题观影暨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宣讲活动。
9月26日,以“弘扬抗战精神 共筑国防长城”为主题的福州新区(长乐区)2025年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宣传活动在猴屿乡康桥军事文化园举行。
□长乐至宝
宋青釉划花篦点纹菊瓣碗
碗高8.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4.5厘米。敞口,圈足。碗内外满施青釉,碗内面刻划有对称的花纹,间杂有梳子划印出的篦点纹饰;碗外面刻饰密集的条形纹,底部圈足内刮釉,有支钉遗痕。为国家三级文物。
此碗出水于福州海域沉船中,年代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年,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商品,曾经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甚至到达北非地区。(记者 陈坚/文 林双伟/摄)
下一篇:波兰外交部:波兰驻乌使馆遭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