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绕梁 月满榕城
市图书馆中秋诗词雅集圆满落幕
26日晚,福州市图书馆内茗烟袅袅、丝竹悠扬,“金秋邀月,诗聚榕城——诗词文化专题雅集”在此温情举行。百余位读者以诗为媒、以乐为伴,共赴了一场穿越古今的中秋文化之约。
市民热情参与互动。
10秒应答显诗才
“请接含‘月’字的诗词!”随着主持人话音落下,10位登台读者立刻进入状态,一场紧张又雅致的诗词对决正式开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如清泉般接连涌出,台下观众的掌声此起彼伏。
市民蔡女士在对决中稍作停顿,最终凭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惊险过关,成为最终留下的两位“诗中高手”之一。“太刺激了!大脑飞速运转的10秒里,感觉和千年前的诗人产生了共鸣。”手捧“中秋诗词手账本套装”的她难掩兴奋。
互动环节的“诗词快闪接龙”,更让全场沸腾。当主持人念出“但愿人长久”,台下几乎半数观众同时举手,清脆的“千里共婵娟”应声而起。
诗与“俗”里话中秋
“‘但愿人长久’不只是苏轼的个人感慨,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团圆期盼。”台江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潘郁灵,将经典诗句背后的文化密码娓娓道来,“中秋的月是载体,诗词是纽带,把千年的思念都系在了一起。”
“福州人过中秋离不开礼饼,‘礼饼方有礼,其他不为礼’的说法代代相传,还有孩子们挂着鲤鱼饼‘跳龙门’的习俗,都是独一份的闽都记忆。”谈及福州中秋的独特韵味,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孟丰敏的分享勾起了全场的乡愁。她特别提到烧瓦塔的由来:“这习俗起初是抗元起义的信号,如今成了庆丰收的象征,藏着福州人的坚韧与豁达。”
现场听众郑女士感慨不已:“原来烧瓦塔背后蕴藏着这么多故事,嘉宾的讲解让中秋习俗变得鲜活起来。”
丝竹声里寄情思
“无乐不成雅集”,当晚的民乐演奏为雅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古筝独奏《但愿人长久》的旋律刚起,全场便安静下来,琴弦流转间,中秋的柔情漫入人心。琵琶与笛子合奏的《庐州月》清雅悠扬,古琴独奏《梅花三弄》悠远沉静……每一首乐曲都让观众沉浸在传统音律的魅力中。
当最后一曲民乐合奏《花好月圆》响起,台上演奏者与台下观众不约而同地轻声跟唱。“没想到能在图书馆听到这么纯粹的民乐,配上诗词和月光,这才是中秋该有的样子。”带着父母前来的市民王先生说。
福州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雅集让传统活在了当下,未来我们会继续打造更多‘中国式浪漫’,让文化根脉在城市中绵延生长。”(记者 管澍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