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无数乡村焕发新生机,然而热潮之下,一些乡村也开始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资源匮乏、观念保守、运营乏力……单个村庄的发展如何突破瓶颈?闽侯县洋里乡给出新答案:让村庄“牵手”,抱团发展。
近日,洋里乡推动地理相邻、人缘相亲、产业互补的山区村庄——茶苑村与梧洋村“联姻”,迈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是行政资源的简单叠加,更是一次深化新时代“堡垒工程”和推进乡村发展模式、基层治理智慧与产业协同布局的深刻实践。
游客在天福园农场休闲。记者 包华 摄
如何不盲目?
单村发展遇困境
“抱团”成破题新策
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许多乡村在经历初期的基础设施改善和环境提升后,陷入“下一步怎么走”的迷茫。单个村庄往往体量小、资源有限、抗风险能力弱,招商引资难成规模,特色产业难以形成链条。
“乡村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资源要盘活,关键在运营,而单打独斗的运营注定势单力薄。”洋里乡农业农村办主任、茶苑村包村工作队队长江道检一语道破痛点。他见过“空心村”的恶性循环: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产业凋零,村庄愈发失去活力。
面对这一难题,洋里乡党委政府没有选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经过大量前期调研和深思熟虑,提出“多村抱团、协同发展”的模式,首个试点就落在茶苑村和梧洋村。
为何选择这两个村进行试点?洋里乡党委组织委员陈鹤文解释道,两村相距仅十几公里,具备协同管理的物理基础。更重要的是,两村产业优势互补:茶苑村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拥有成熟的农业合作社、高山耕地资源以及可观的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梧洋村则坐拥历史悠久的高山茶场和香火鼎盛的五奇仙君殿、云雾缭绕的五奇仙山,文旅发展潜力巨大。
这两个村庄还有一份难以割舍的“血缘”。“茶苑村的村民都姓林,梧洋村也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姓林,两个村在感情上很亲近。”洋里乡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江贤广说,这份深厚的人缘、亲缘基础,为民心融合打下坚实根基。
如何顺民心?
从顾虑多到同心干
工作做到“心坎上”
任何改革,若不能赢得民心,终将是空中楼阁。两村“牵手”的消息刚传开时,村民们并非一片叫好,更多的是疑虑与担忧。
“当时大伙聚在村口聊天,话里话外都是顾虑。”在梧洋村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干部林振辅回忆道,“我们担心‘抱团’后所在村的利益受损,担心原有的村名、宗族文化被淡化,也担心新政策是‘一阵风’。”
民心如水,宜疏不宜堵。“我们首先做通村干部的思想工作,村干部去动员乡贤,再通过乡贤影响广大村民。”洋里乡常务副乡长江贤喆说,乡亲们思想转变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清晰地看到“抱团”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好。
梧洋村的村干部、相关领导带领老干部、老党员,挨家挨户给村民解读政策。他们拿着规划图耐心解读,掰着手指头给村民算账:茶苑村的资金和资源可以投入梧洋村,帮助改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梧洋村的游客可以引流到茶苑村的民宿和农产品店,消费留在“团”内;两村资源整合,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年轻人愿意回来。
从坚决反对到积极支持,乡贤林循斌的态度发生180度的转变,“乡里和村里的干部一遍遍地解释,让我明白,这不是谁吞并谁,而是优势互补。仔细查看村庄规划图后,我明白,长远发展肯定更快更好”。
茶苑村党支部书记林立平的承诺,更是给梧洋村的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两村‘抱团’后,我们会把茶苑村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梧洋村,帮助梧洋村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这份诚意,最终化解了隔阂、凝聚了共识。
如何优产业?
让“流量”变“留量”
实现“1+1>2”
抱团发展,核心在于产业的优化重组与互补升级,实现“1+1>2”。对于在梧洋村经营天福园农场的池用谋来说,两村“牵手”是他期盼已久的事。
天福园农场以茶为韵,不仅种茶、制茶,更致力于开辟茶文旅融合之路。农场附近不到一公里,便是闽侯县的热门旅游打卡地——五奇仙君殿。随着那里的“出圈”,农场也迎来越来越多自驾前来休闲露营的游客。
然而,池用谋的生意遇到瓶颈。“来农场露营的客人很多,但农场没有住宿的地方,无法留住客人,消费链条就此中断。”客人的“流量”无法转化为“留量”,让他感到遗憾。同时,农场业态单一,难以提供更丰富的消费体验。
两村“抱团”后,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梧洋村党支部书记林循税兴奋地勾勒出未来的图景:“农场引流来的客人,可以到茶苑村新开发的民宿去住宿;茶苑村种植的高山优质果蔬,也可以拿到农场的市集售卖给游客。这就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抱团发展这盘产业大棋,远不止两个村庄。洋里乡党委书记吴星镜表示,茶苑村和梧洋村的“抱团”只是第一步,“我们打算全面发展洋里南部山区,串联起梧洋、茶苑、金田、田垱、梧溪等村的优质景点,规划出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区域文旅品牌,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记者 谭湘竹)
新榕语丝
手牵手 一起向前走
达达
乡村振兴的春风吹绿了无数田野,也让不少乡亲的脸上绽放笑容。然而,一些乡村面临资源匮乏、观念保守、运营乏力等问题,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墙,挡住了发展的脚步。
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每个村庄都像是那根单独的筷子,虽然努力却难免脆弱。而闽侯县洋里乡让茶苑村与梧洋村“牵手”的做法,恰如将一根根筷子捆在一起,凝聚起更大的力量。
这种“联姻”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基于“地理相邻、人缘相亲、产业互补”的天然纽带。这也是乡土中国最朴素的智慧——邻里相帮、守望相助。那些共饮一江水的乡情、共走一条山路的乡谊,本就是乡村振兴最珍贵的财富。
乡村振兴不是一场你追我赶的竞赛,而是一次携手共进的旅程。洋里乡的探索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各扫门前雪”的旧观念,当村庄之间打开心扉、伸出双手,就能走出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手牵手,才能一起向前走。在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没有人应该掉队,也没有村庄应该被遗忘。唯有携手同行,才能让每一个村庄都焕发生机,让每一位乡亲都绽放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