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货火了 留守老人笑了
创始人
2025-09-18 10:33:00
0

乡村是人们寄托乡愁的故土,但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一些偏远乡村逐渐成为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的“空心村”。这些村庄的出路在哪里?在闽侯县,“暖心党建”成为激活“空心村”的新“引擎”。

2024年以来,闽侯县深入实施新时代“堡垒工程”,坚持以“暖心党建”破解“空心村”治理难题,通过创新留守人员服务机制、打造校地合作月历、创建“红邑赶圩日”品牌等系列举措,让曾经沉寂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

包户到人:

从粗放供给到精准滴灌

“58岁的雷大伯肢体残疾三级,腿部佩戴假肢,要在家中安装一个坐便器。”“81岁的黄奶奶丧偶独居,腿脚不便,要找一根更稳固的拐杖。”

在大湖乡“暖心需求清单”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留守老人的日常牵挂。如今,这些压在心头的难题正被逐一解决。为精准掌握留守人员需求,大湖乡推行“包户到人”责任制,形成“包村领导—工作队—包户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户—人”制度,广泛收集村内留守人员需求,列出“暖心需求清单”。党员志愿者们深入村居,与留守老人唠家常,记录留守人员的困难与需求。

“过去开展服务,往往是我们提供什么,群众就接受什么,现在变成了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大湖乡党委组织、宣传委员杨兴告诉记者,乡里通过“六助一护”(助医、助养、助餐、助洁、助行、助急和护理)等方式,已服务留守人员3000多人次。

在廷坪乡,党员志愿者组建了“跑腿小队”,为行动不便老人代购物品;在小箬乡,学校老师成为“代理家长”,辅导留守儿童功课......精细化服务如春雨般滋润着曾经被忽视的角落。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我们对‘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逐项分解,推动群众需求和各方资源精准匹配,形成‘项目清单’,推出涵盖教育、医疗、养老、生活、文化5大类50余种组团下沉服务项目,既有义诊、义剪等常规服务,也有心理咨询、技术指导等个性化服务。”闽侯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群众提出的事项代办、慰问帮扶、政策咨询等“个人事”,由乡村两级党组织接单;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公家事”,由乡村两级党组织邀请各方力量共同协商解决。目前,线上线下收集的15712条建议问题,已解决或反馈说明达15101条,办结率96.1%。

校地合作:

从进村入户到常态服务

大湖乡碾坑村地处偏远,村内多为留守老人,因外出不便,平时头疼脑热只能默默忍受,或者用土方法暂时缓解。包村工作队通过志愿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随后,学院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和学生,每年来到大湖乡开展送医到村活动,为留守人员进行常规身体检查,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入户送医服务,解决了山区留守老人看病难题。

利用福州大学城驻地优势,闽侯县推动“空心村”与大学城高校团委共建,打造“暖心服务月历”,每月安排不同主题的服务活动。5月以来,已与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每月一次服务活动。

福建医科大学学生为村民开展健康筛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帮助老人维修电器......多样化个性化服务让“空心村”充满了青春气息。

“高校资源的引入,不仅带来了服务,还为村庄注入了活力。”闽侯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校地合作既满足了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需求,又弥补了农村服务力量不足,实现了双赢。

目前,闽侯县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志愿者联盟”,计划吸引更多高校资源下沉农村,让校地合作更加制度化、常态化。

“红邑赶圩日”:

从线下赶集到线上直播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为了让“暖心党建”拥有产业之基,闽侯县打造了线下赶集、线上直播的“红邑赶圩日”品牌,解决了山区农货销售难题,增加了村民收入。

优选团队在闽侯洋里乡田垱村进行助农直播。记者林双伟 摄

“过去摆摊一天赚不到200元,现在一场活动就能卖到1500元。”近日,在洋里乡赶集卖蟛蜞酱的江大哥道出现场的火爆。

线下赶集效果显著:目前闽侯已开展赶集活动6场,热门场次客流超6000人,营业额超30万元,形成了山区农货直销长效机制。

闽侯拥有洋里、大湖、廷坪、小箬4个山区乡,如何把山区各类优质农特产品送出山?洋里乡开启了一场整合农产品资源,搭起销售平台的“总动员”。

为破解洋里高山蔬菜水果等传统优势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分散等困境,2024年,花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珍好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层供销社+村民”的运作模式,以花桥村为中心,联合周边行政村党支部成立集镇片区中心村党委,通过资源整合,挖掘各村特色资源,打造“共富联盟”。

廷坪乡党委打造“HI廷坪”文旅公众号,围绕“一村一品”特色,精心策划拍摄系列短视频,并开展10场直播推介活动。通过云端发力,成功助力山货变网红。目前,“HI廷坪”公众号已发布超百条优质短视频,总浏览量突破百万,单条最高浏览量达18万人次,流量效应持续释放。廷坪乡汶合村果农借助新媒体推广东风,芙蓉李销售额飙升至160万元,成功实现增收致富。

“红邑赶圩日”品牌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更激活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暖心党建”成果被切实转化为助农增收的实际成效。

此外,闽侯县委组织部以抓“暖心党建”促乡村振兴为主要抓手,发挥山区乡村文旅资源丰富优势,引进7支台湾团队为8个乡镇提供乡建乡创专业驻村“陪伴式”服务,推出“月游闽侯”精品线路25条,白沙镇大目溪村被评为2024省级“金牌旅游村”,今年客流量突破3万人。

暖心的故事还在延续……夕阳西下,白沙镇新坡村的古民居前,几位老人正坐在石凳上聊天。远处山峦叠翠,近处溪水潺潺。曾经寂静的村庄,如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村里越来越好了,孩子们都说要回来看看。”76岁的江大爷笑容里满是希望。(记者 谭湘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福建医科... 台海网(微博)6月18日讯 据东南快报报道(记者齐榕)近日,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叶榕做客省教育...
本周六,“奇妙之旅”等你来!福... 本周六,“奇妙之旅”等你来! 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招募20名小营员,参加网络安全主题研学活动 20...
化... 原来,我在某文献中看到“OTC的规格分布也用Visual MINTEQ(版本3.1)、化学平衡软件应...
编... 点击里面的“蓝字”关注,带你观看视频说到少儿编程,很多家长都会想到:编程是程序员学习的。 我最小的女...
出发!奔赴长乐,邂逅“黄金海岸... 出发!奔赴福州新区(长乐区) 邂逅“黄金海岸线”与山海人文盛宴 从“东方夏威夷”的狂欢节拍,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