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福建福清核电基地5号机组核岛厂房内,杨全超身着厚厚的防护服,小心翼翼地进行核主泵设备的检修工作……数小时高强度作业后,他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
杨全超。
作为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中国核电首席技师,杨全超日常负责牵头福清核电核心关键设备的维修工作,也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建设与运营的全程亲历者。
截至今年5月14日,这台“国之重器”已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累计向社会输送清洁电力超370亿度。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杨全超与团队攻克核电“卡脖子”技术的创新与坚守。
不懈苦练
成就“心脏良医”
核主泵是“核电心脏”,核主泵检修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大学毕业就入职了,那时我们这批年轻人花了大量心血去钻研核主泵维修技术。”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如今已是福清核电站主泵检修首席操刀人的杨全超语气平实。
2010年,福清核电1号机组刚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整体技术团队尚未组建完全,而国内能胜任主泵检修的人才寥寥无几,更无成熟的维修培训体系和技术规范。“不能一直跟着外方走,得把技术学透、攥在自己手里。”当时,杨全超抱着不服输的念头,一头扎进浩瀚如海的资料中学习。光懂理论还不够,实操才能见真章。杨全超从简单的拆装操作学起。半年后,他成了厂里“最懂核主泵的年轻人”。
截至目前,杨全超带领的团队已累计完成50多台次核主泵机封检修,一次合格率保持100%,还组建起三支独立检修队伍。工作室推出的主泵机械密封检修项目和汽辅泵检修项目列入中国核电“八方核护”技术服务产品。
夺回话语权
突破外方垄断
自主检修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首批进口机组设备进入调试阶段,核主泵却频繁出现轴承磨损、机械漏量大等问题,严重拖慢调试进度。外方工程师到场后,未深入排查就断言:“是操作水平不高、现场清洁度不够等问题导致的故障。”
“一开始大家都有些手足无措,但没有确切数据支撑。”杨全超回忆说,团队里的年轻工程师们当时一致决定:必须找出问题根源。
在经过无数次验证后,杨全超及其团队证明了故障频发是因为进口设备存在设计偏离。当数据摆在外方工程师面前时,对方沉默许久,最终认可了中方的结论。
自此,核主泵故障分析从“外方主导”变成“福清核电牵头”,技术话语权彻底回到中方手中。2017年起,福清核电完全摆脱对外方技术和人力的依赖,实现核主泵等核心设备自主维修,每年节省外方支持费用超500万元。
不仅如此,杨全超还牵头组建国内核电厂首个省部级核主泵科研团队,针对核主泵振动偏高、轴承磨损等外方技术封锁难题,开展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攻关。
2020年,国内首台国产核主泵在全球首台“华龙一号”机组成功应用,杨全超全程参与安装调试,见证“中国制造”在核电核心部件领域的突破。
如今,他正带领团队推进“核主泵密封性能与健康管理优化”研究,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提升设备运维效率。
薪火相传
打造强力团队
“杨全超技能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核电关键设备自主检修为核心,立足生产实践开展技术攻关。
目前,工作室已培养出2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福建省技术能手、7名福建省金牌工匠、2名福清市十大工匠、6名中核集团技术能手、5名中核集团青年英才,人才数量和质量在同行电厂中处于领先水平。
2024年,“杨全超技能工作室”入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不能只留在我手里,得培养更多能挑大梁的人。”杨全超说。(记者 蓝秀楠/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