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新谭|抗战中的船政人
创始人
2025-09-04 08:46:10
0

胪雷村内,白发苍苍的船政后裔们凝视着大屏直播画面里呼啸而过的舰载机梯队,眼角泛起泪光。

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距离约2000公里的福州仓山区城门镇胪峰陈氏祠堂内,50多名船政海军后裔、抗战海军后裔齐聚一堂。

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包括沈葆桢第六代孙女沈园、黄钟瑛嫡孙黄汉锵、萨镇冰后人萨方红、陈绍宽堂侄儿陈长极等。祠堂墙上悬挂着陈绍宽等海军名将的肖像,他们目光如炬,见证着八十多年来中国海军的变化。

闽都新谭|抗战中的船政人船政后裔等在城门镇胪峰陈氏祠堂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会盛况直播。陈景好 摄

悲壮:

海军将士的不屈抗争

闽江南岸的胪雷村,是民国海军部部长陈绍宽出生地。抗战胜利后,他拒绝率海军参加内战,愤而辞职。新中国成立后,陈绍宽复出,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务。

3日,后裔们来到陈氏祠堂,交谈中思绪飘向百年前向海图强的历史。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朝廷批准,选址闽江北岸的马尾创办船政。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兴海军等一系列“富国强兵”壮举就此展开。

“海军要作出自己的贡献,流尽最后一滴血。”祠堂内,陈长极道出大伯当年的誓言。

二战前,中国海军力量只有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敌强我弱,陈绍宽破釜沉舟,下令沉船封锁江阴、闽江口等地,延缓日军进攻速度。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通济”舰舵轮静静陈列,诉说着这段悲壮的历史。

“通济”舰被福州籍海军学子称为“济伯”,其舵轮1894年建造,88年前随船沉江,新中国成立后才打捞上来。1937年8月12日清晨,陈绍宽与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注视着细雨蒙蒙的江面,“通济”等12艘军舰挂着海军军旗,与满载石子的185艘民用船,被打开海底门沉入长江,构筑阻塞线。那一刻,海军官兵的泪水与江水交融。

阻塞线使日军溯江作战计划受阻,在战略上支持了全国持久抗战。与胪雷村一江之隔的马尾区档案馆,正在举办一场展览,一张1939年闽江口阻塞线示意图,再现烽火连天的岁月。福州沦陷后,海军马尾要港司令李世甲率海军陆战队第二旅第四团在周边与日军周旋,继续守护福州。

“舰虽亡,旗犹在。舰船损失殆尽,无力补充新舰,中国海军没有轻言退缩,沉船前将船上大炮拆下来,驻守沿江一个个阵地。”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淞沪会战中,有一支不为人知的海军部队坚守到最后,那就是由八闽子弟组成的海军警卫营,营长是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十九期毕业生、鼓山镇后屿人叶宝琦。警卫营475人,抵挡日军一个旅团的进攻,在高昌庙坚守到1937年11月11日,是淞沪会战中战斗到最后的中国军队。史料记录“作战甚烈”“牺牲惨重”。

决心:

“让侵略者记住”

在船政博物馆二楼,一个被子弹洞穿的药盒和一套带有弹孔的海军布雷队制服陈列在玻璃柜内。这些物品的主人叫倪行褀,他出生于福州海军世家,是船政学堂更名后的海军学校航海班第七届毕业生。2008年,倪行褀和家人跨越海峡回到福州,捐出这些珍贵物品。

当年,为破坏日军占领区水上交通线,中国海军组建4支布雷队。倪行褀担任第三分队队长,带领队员挑着水雷,潜入敌后。

布雷前,队员们常在水雷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寓意“让侵略者记住”。特殊的签名方式,代表他们视死如归的决心。

日军闻雷丧胆,对布雷队恨之入骨,抽调兵力严加防范、封锁。中国海军布雷队付出极大牺牲,队员九死一生。倪行褀在布雷时,多次身负重伤。

庆幸的是,布雷游击战牵制了日军军事行动。1940年至1943年,仅长江三个游击区就炸沉日军舰艇179艘。1943年后,日军已难以控制占领区的水上交通线,妄想“溯流西侵”的战略计划被中国军队粉碎。

中国海军还到海外与法西斯“周旋”。1943年,100名海军青年军官前往英美海军受训参战。福州海军学校毕业生郭成森,参加击沉德国最后一艘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的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因作战英勇,获得与“肯特”号舰长“共进晚餐”的战时最高褒奖,后来还受到英国首相丘吉尔接见。

希望:

大山里有“一片海”

走进中国船政文化园区,一座“L”形红砖建筑引人注目。这是轮机厂(轮机车间),建于1867年,原有三个车间,呈“U”形,被日军炸毁一个车间后,变成了“L”形。

作为中国重要海军基地,马尾遭日军飞机空袭达107次。在中国海军看来,重要造船设备和生产资料不能留给日本人,也不能白白被炸毁。机床、发电机等庞然大物,在江边装上木排、竹排,沿闽江逆流而上转移到山区,存放在今天的南平峡阳镇。

当时,一台1867年法国制造的插床,就和其他设备一起转移到了南平“避难”。后来,这台插床参加了新中国工业建设,2019年回归船厂展出至今。

战火中,转移的还有海军火种。1938年初,海军学校校舍遭日军轰炸,师生们被迫迁到福州鼓山涌泉寺旁的岁寒寮上课。6月,师生们带着沉重的典籍、仪器,走上西迁之路。西迁经过广西柳州时,材料、书籍均被日本飞机炸毁。10月,师生们到达贵州北部桐梓县,老师们凭记忆将教材写了出来,发给学生。

为激励学生不忘国耻,报效祖国,学校图书馆门楣悬挂着“雪甲午耻”匾额,围墙上书“制海图强”标语。从1938年到1945年,大山深处这片“海”培养了大量海军人才,保存了海军火种。受进步思想影响的海军学校学生何康、陶炳坤等10余人,还自发奔赴延安,投身抗日事业。

圆梦:

传承向海图强薪火

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左宗棠、沈葆桢、萨镇冰等先辈都有一个强海军的梦。船政后裔林永和说,上海滩外曾停靠着侵华日军“出云”号军舰。如今,这里航行着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新航母,名“福建”,足以慰藉先辈。

历经中法马江海战、中日甲午海战,虽然船政早期培养的人才菁华凋零,但船政薪火传承不绝,船政学堂的教育模式和教学人才影响深远。福建船政高航学校航空机械专业98名毕业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调到航空工业部及各飞机制造厂,我国自制第一架歼击机、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等都有他们的身影。船政还衍生出天津、黄埔等近代海军学校,从萨镇冰到陈绍宽一连十余位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均为福建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从航空母舰上出击,将敌舰送入海底,海战模式发生剧变,在欧洲观战考察的陈绍宽看在眼里,决心建造中国自己的航母,担任海军部部长时多次提议,1928年撰文说:“(添造)航空母舰一艘,约须2000万元”。“陈绍宽是中国历史上提出建造航母具体计划的第一人。”陈悦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陈绍宽在上海签字接收“宇治”号炮舰等日本投降军舰,洗雪了甲午战败以来的军耻。“宇治”更名“长治”舰,1949年起义后更名“南昌”,是人民海军的第一代“南昌”舰。

“正如这次相聚主题‘缅怀英烈,继往开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国首任海军总长黄钟瑛嫡孙、今年93岁的黄汉锵说。

初秋时节,罗星塔檐角下的风铃随风而舞,叮当作响。这声音穿越时空,与“通济”舰舵轮的无声诉说共鸣。夜间开放后的船政文化园区游人如织,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等成为文旅新IP,讲述着抗战史,也见证着向海图强的决心。(欧阳进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在古代皇帝驾崩后,太子会怎么做... 在古代,皇帝驾崩了,太子听到消息后,心情如何?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古人是如何避孕的呢 不是什么人... 古人是如何避孕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随着社...
古代的殉葬品,为什么都是童男童...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作为古代的殉葬品,身体被灌满水银的,为何都是童男童女的故事,...
大禹手中的叉子叫什么 该东西究... 还不知道:大禹手中的叉子叫什么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禹治水的故...
喜讯!全省首家光电信息材料中试... 喜讯!全省首家光电信息材料中试平台落地福州高新区 将加快创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