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到来!福州疾控发布重要提醒
创始人
2025-08-31 19:36:26
0

暑假结束,同学们重返校园,开启新的学习生活,同时,夏秋季不少疾病也开始“频繁入侵”,返校后学生接触频繁、聚集性活动增加,可能会加速疾病的传播。

福州疾控提醒,新学期要注意预防这三类疾病↓↓↓

开学季到来!福州疾控发布重要提醒

一、蚊媒传染病

九月,福州市天气高温,还处在“秋老虎”阶段,加上台风季带来的频繁降雨,校园及周边绿植一般较丰富,加上潮湿闷热的季节容易引起积水孳生蚊虫,蚊媒传染病存在较高的传播风险。

01

疾病传播警示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我国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本地疫情。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可达40℃)、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严重者可能出现出血或休克。多数登革热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会在一两周内好转。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我国于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曾引发本地疫情,但尚未形成稳定的疫源地。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热,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尤其影响手腕、踝关节和指趾等小关节。皮疹、肌肉痛、乏力等也较常见。大多数人一两周内恢复。

02

防蚊灭蚊

无积水无蚊虫:在校师生立即检查所在宿舍、办公室、实验室、阳台、楼道、天台、房前屋后、绿化带等区域,相关部门重点排查校内排水沟、花盆托盘、垃圾桶旁闲置容器、景观水体、废弃轮胎等易积水区域,做到“翻盆倒罐、清除积水",定期疏通排水系统,确保校园内无积水残留。

化学防护:学校可组织专业人员加强校园公共区域的蚊虫消杀力度(药物喷洒、灭蚊灯等),根据蚊虫密度和活动规律,合理安排消杀频次,确保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请师生理解并配合相关安排。

个人防护:在户外活动,尤其是清晨和黄昏伊蚊活跃高峰时段,尽量穿着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暴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或喷洒有效的驱蚊剂。

二、呼吸道传染病

夏秋季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病原体有季节性流感、新冠病毒感染、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可出现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传播。开学后,学生聚集性活动增加,仍将继续存在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传播风险,重点预防季节性流感和新冠病毒感染。

01

疾病传播警示

季节性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干咳、鼻塞、流涕、咽喉痛,同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严重者有致命的风险。

新冠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鼻病毒:通常指影响人类上呼吸道的一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症状有鼻塞或流鼻水、咳嗽、喉咙痛或刺激感、打喷嚏、头痛、轻微发烧(尤其是儿童)、疲劳感、肌肉酸痛或不适。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非典型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肺炎支原体可持续散发或不定期流行,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学龄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有轻症和重症之分。多数情况下,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咳嗽、发热、咽痛等感冒症状。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为易感人群。传染力约为流感的2.5倍,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极易在托幼机构、学校或家庭聚会等人群密集处扩散。

腺病毒:人腺病毒传染性较强,在密闭、拥挤和潮湿的环境,如军营、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等常可引起暴发流行。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表现为急性发热起病,同时伴咳嗽、咳痰、咽部不适、咽痛等;可出现腹泻、乏力、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头痛、头晕。

02

防控措施

开窗通风:保持开窗通风、消毒,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学生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衣被经常放在阳光下暴晒。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脏污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不随地吐痰。  

提高免疫力: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穿脱衣服,避免感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以提高抵抗力。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课间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疾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新冠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等。

三、肠道传染病

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食物被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容易诱发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校园常见传染病,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发生聚集性疫情。

01

疾病传播警示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常见症状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秋冬季很容易在校园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快速传播,引起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潜伏期为12至72小时,通常为24至48小时。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02

防控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脏污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不随地吐痰。  

注意饮食卫生:学校应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安全制度,确保食材新鲜、来源可靠。加强餐具消毒,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如发现感染(出现呕吐及腹泻症状)应立刻令其脱离岗位,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定期对饮用水进行检测,确保水质达标。

提高免疫力: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穿脱衣服,避免感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以提高抵抗力。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课间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接种疫苗:目前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为EV71疫苗,该疫苗可预防EV71肠道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有效防止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推荐适龄儿童尽早接种。

隔离休息:老师和学生不要带病到学校,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 在校期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要及时报告老师;该病流行期间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规范处置污染物:对呕吐物和粪便要规范处理,全程佩戴手套和口罩,做好手部消毒,饭前饭后务必把双手洗净。

四、学校和托幼机构要注意

1.加强晨午间监测

①加强监测。强化晨午检制度、做好因病缺勤登记,新发现的病例及时进行报告。

②托幼儿童及学生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应送至健康观察室进一步排查和处置,确保师生“不带症状、不带病”上班或上学。

③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减少与发病学生、员工接触。

2.严格病例管理

①当学生及托幼儿童被确诊为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时,须持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②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监测。如出现腹泻、呕吐、恶心、腹痛等症状,或诊断为急性胃肠炎患者/隐性感染者,须向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立即离岗、就医。

3.保持环境卫生

①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②规范消毒剂使用和操作,配备足够的盥洗设施,做好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手卫生。

4.开展健康教育

①开展健康教育,学校和托幼机构可采用网络、宣传画、板报、折页和告知信等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保健知识水平。

②及时和患儿家长沟通,指导家长配合开展病例居家健康观察、家庭内消毒及按要求采集患者标本等防控工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为何说未来十年,普通人最好的赚钱机会一定是在A股?如果你想在未来十年中,获得一个资产稳步增值的机会,...
明日起,AI合成内容必须添加标...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叶红梅 每周,“合规周报”会盘点上一周国内外人工智能、互联网平台治理、科技...
AI、VR技术助力,这场残疾预... “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2025年虹口区残疾预防宣传体验进社区”系列活动第二场,日前在江湾镇...
原创 歪... 众所周知,“AI”已然成为了近年来最大的风口之一。一方面,只要与AI扯上关系的行业基本都能“原地起飞...
“AI产品经理”的模拟面试 一、成功案例 “面试官说我的回答,精准打击到他们的规划点”—— 为何能有这样的效果呢?除了常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