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福州传统商贸中心,台江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商贸发达,被称为“福州商魂发源地”。南来北往的商旅与交流,也为台江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民间信仰元素。
从赭墙古榕间的忠义图腾,到商帮云集处的福佑印记,再到街巷里弄中的平安祈愿,这些信俗宛如一道道文化脉络,构筑起这片土地上独特而深厚的文化景观,更承载着两岸血脉相连的记忆。
台江陈文龙尚书庙。
赭墙映忠魂 两岸牵情缘
三捷河畔,赭红色的庙墙掩映于古榕垂荫之间。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的万寿尚书庙,曾是南宋民族英雄陈文龙的官邸旧址,如今以“榕城故宫墙”之名成为网红打卡地。
陈文龙(1232—1277)为南宋咸淳四年(1268)状元,被百姓誉为“朝阳鸣凤”的儒将,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曾任闽广宣抚使,元军南下时,散尽家财募兵死守兴化城,焚斩劝降元使,终因部将叛变城破被俘。被押解杭州途中,他绝食明志,拜谒岳飞庙时悲恸而逝,践行“臣死封疆”之节,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忠肃”,更被后世尊为“福建岳飞”。
元军南侵时,陈文龙的官邸被毁。明太祖朱元璋感其忠烈,敕建“宋陈忠肃公神祠”,并封其为福州府城隍威灵公,开启“生为名臣,死为神明”的信仰历程。
明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与妈祖并称“海上双神”,形成“官船拜尚书,民船拜妈祖”的传统。每隔两年的正月十八,信众抬官船巡安四海,象征陈文龙回莆田省亲并护佑航运。仪式涵盖祈风科仪、游神踩街、焚化满载金元宝的官船等环节,百年未辍。
郑和下西洋船队停泊闽江口,经尚书道入庙恭请金身护航;明清23次册封琉球使团,亦在此致祭。庙内四块琉球捐款石碑尤为珍贵:清嘉庆五年(1800),琉球接贡人员95人集体捐银修庙;嘉庆九年(1804),琉球贡船直库(船员)再捐“番银十九圆”,印证了中琉外交的亲密往来。
“两岸学子敬状元”文化活动在陈文龙尚书庙举办。
2007年,“福州陈文龙信仰民俗”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两岸青年信俗渊源研学寻根之旅、“两岸学子敬状元”文化活动等已连续举办多年,原创情景剧《忠义文龙》重现铁血丹心,佾舞《丹心赋》让忠义精神在青春誓言中传承。
福佑商农 恩泽四方
“圣君殿前,河水两头涨。”这样的独特景象曾发生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台江区星安桥巷8号的张真君祖殿,始建于宋代,规模宏伟,雕梁画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真君生于唐天佑年间,又称张圣君、法主公、监雷御史等。民间认为张圣君是祈雨辄应的农业保护神,法力无边,降妖伏魔,为民消灾祛祸。在永泰月洲、闽清金沙,以及台江上下杭等地,均建有张圣君的奉祀庙宇。
在上下杭,独特的商业氛围赋予了圣君信俗新的内涵,商人们奉张真君为“商神”。晚清民国时期,上下杭商帮将福州商会和金融公会会址设在殿内,每逢重要商事活动,都会到这里酬神聚会,祈求生意兴隆。
2017年,由台江、永泰、闽清共同申报的“张圣君信俗(福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真君信俗不仅在福建广泛传播,还传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尤其是从台江化作“商神”崇拜后,随着闽商的脚步走向世界各地,影响日渐扩大。
祈愿平安 造福百姓
在台江,九案泰山信俗具有千年历史底蕴。2016年,“福州九案泰山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传,唐朝初年,离福州城南五里处吉祥山西面有一小山。当时全省大闹吐泻瘟疫,死者无数,而泰山府小山周围无一人染疫。百姓纷纷往泰山府求温康二都统庇佑,凡求神者病情均愈,无疫者均无染疫。百姓认为是温康两神驱除疫病,于是将他们奉为保护神,设案迎神的习俗逐渐形成并延续至今。2021年11月,“2021福州九案泰山信俗非遗文化传习活动”在台江举行,现场举行祈福仪式,两岸青年还一同体验“跳加官”接福习俗。
此外,极具影响力的“白马王信俗”也与台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说汉闽越王郢的第三子“白马三郎”驺寅,英勇善战,尤擅骑射,为民除灭长乐豹害和鼓岭鳝溪水怪,但在与水怪的恶斗中壮烈献身。因驺寅骑白马,故称“白马王”。他的衣、冠、靴等漂流到台江一带,人们撑舟沿西湖出水口到台江河道寻找,并在遗物停留处瀛洲等地建白马王庙祀之。“白马王信俗”随福州移民传入台湾,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这些流淌在台江血脉里的信俗,彰显着百姓对忠义的坚守、对生计的热望、对平安的祈盼……它们在代代相传的仪式里生生不息,在两岸共仰的虔诚里血脉相连,续写了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传奇。(记者 林舒颖 刘露 实习生 胡春妮/文 记者 叶诚 池远/摄)
上一篇:即将恢复开放!就在鼓山!
下一篇:林埭镇陈匠村“季度明星学员”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