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新闻网)
转自:河北新闻网
定州市清风店中心卫生院中医科医生杨俊亮
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
8月20日,杨俊亮为患者诊断病情。河北日报记者 许佳奇摄“杨大夫,我这腰疼得晚上睡不着觉……”8月19日8时许,定州市清风店中心卫生院二楼中医科诊室,一位老人扶着腰缓步走了进来。
杨俊亮上前扶住老人,搀着她往诊查床边走。“大娘,还能坐下吗?这样,您趴这儿,我看看。”他一边询问病情,一边在老人腰部按压几个穴位,缓解老人的疼痛。
诊室外,有几位患者在等候,大多是来找他看诊的。
杨俊亮是卫生院中医科的医生,医术好,在清风店镇和附近村子有口皆碑。他说,选择学中医是“自小的兴趣”。2013年,杨俊亮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了定州市人民医院工作。2017年,他做了一个让家人不解的决定——奔赴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卫生院支医。
“当时觉得技术遇到了瓶颈,想去基层锻炼,提升一下技术,也想为贫困地区的百姓作点贡献。”谈及初衷,他语气平静。
但现实远比他想象得艰苦。车田乡曾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环境艰苦,条件简陋。
他经常深入偏远山村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服务,走遍了山区的每个村落。两年支医生涯,他用真诚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医疗水平也有了提升。
2019年10月,支医回来的杨俊亮,选择回到家乡的乡镇卫生院工作。“支医的经历,让我认识到基层医疗的重要性。”杨俊亮说。
可当时,清风店中心卫生院没有中医科室,中医诊疗几乎是一片空白。
“当时卫生院就几间平房,设备简单,人手也少。”杨俊亮介绍,在院长的支持下,他们腾出了一间房,购买了一些简单设备,把中医科室建了起来。
科室刚开诊时,老百姓都不认,每天只有几名患者。杨俊亮回忆:“乡亲们认老中医,一看是年轻大夫,难免怀疑。”
改变,就从这些零星患者开始。一位顽固性腰腿痛患者,多方治疗无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杨俊亮。详细问诊、精准取穴、细察针感……杨俊亮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一周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
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患者刘平因母亲去世悲伤过度,出现严重梦游症状。辗转多家医院效果不佳,最终找到杨俊亮。
经过仔细辨证,杨俊亮根据《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基础方加减,配合针灸治疗。仅10天时间,困扰刘平一年多的症状就基本消失了。
这些看诊经历让杨俊亮深刻体会到,基层最需要也最适合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针灸、拔罐、贴敷,这些方法简便有效、花费又少,特别适合基层群众。”杨俊亮表示。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中医科门诊量不断增加。现在,每日门诊量有20多人,过年过节看诊人数还要更多。
2023年1月,卫生院改造升级,中医科逐渐走上了正轨,不仅有了三个诊室,还能收治住院病人。仅两年时间,他们已服务患者1.3万余人次。
有好的医术,有患者的口碑,为啥还留在乡镇卫生院?面对别人的疑问,他笑着说:“说没动摇是假的,去大城市医院,无论收入还是平台都会更好。”
但每天打开手机,会有老患者发来的咨询信息;诊室里,有人特意从外地赶来找他看诊。
既然选择了坚守,就要承担起责任。
他开始重点培养科室的年轻人,定期组织业务学习,鼓励大家研读《伤寒论》等经典,遇到疑难病例一起讨论。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形成了互帮互学、精进技术的氛围。
如今,中医科已成为卫生院的特色科室,开展了普通针刺、电针、火针、拔罐、穴位贴敷、中药热敷包等多种中医药适宜技术。
当天上午10时,诊室里的患者渐渐多了起来。杨俊亮一直耐心地为患者把脉、问诊、开方、施针,忙了小半天,顾不上喝一口水。
“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基层医生,我就得用心呵护每一位患者,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杨俊亮说。(河北日报记者 高珊)